標籤效應 ── 用肯定標籤取代反感標籤

標籤效應 ── 用肯定標籤取代反感標籤

「我本來就是這樣。」
「你做錯事了。」
「你是瞧不起對方吧。」

有時候,人會輕易地用「好」或「不好」下定論。在建立人際關係的初期,對方做出不恰當或讓人不滿的言行時,就會被我們貼上反感標籤;等下次再見面,我們並不知道對方現在的言行是不是跟以前一樣,可我們會自然聯想起過去在腦海中儲存的負面形象。這是因為我們持有偏見,看不見人的變化,對話也會變得意見相左。

在我的講座,有一位總是會遲到的學員。遲到三次左右的他,給了我很不好的印象。

「真不認真,別的學員從沒遲到過。」

於是我和他的溝通出現障礙。我和學員們商量發表報告事宜的時候,會下意識把他排除在外。當他欣然答應發表自己感興趣的內容時,我不由自主地說出這種話:

「你這麼常遲到,我不知道我能不能放心把發表事宜交給你。」

聽了我的話,那位學員臉都紅了,說對我很失望。我事後才知道他是因為工作調到一個新單位,不得不遲到了三天,他也承諾以後不會再遲到。知道真相以後,我相當驚慌,我屢屢勸告學生們平常對話不要抱有成見,我卻荒謬地用先入為主的態度跟學員對話,甚至和他斷絕溝通。

這件事成為了契機,我醒悟到想不抱成見並不容易,並試著從心理學角度了解消除成見的方法。用什麼溝通方式能阻斷我們突然想起和自己關係不好的人的偏見,盡量促進良好的關係呢?

方法不難,那就是「標籤效應」。標籤效應指的是一個人對另一個人貼上肯定標籤,誘導對方做出與所貼的標籤一致的行為。

「標籤」原本指的是掛在衣服或商品後方的東西,也就是寫有商品說明、使用方法、成分和注意事項的姓名牌。銷售商品的公司會在標籤上填寫迷惑客戶的內容,讓客戶掏出錢包。

心理學家理查德・米勒、菲利普・布里克曼、戴安娜・鮑林的共同研究裡,證明了標籤效應。在實驗中,他們讓施測人員對亂扔垃圾的學生們說了一些正向的話,學生們開始在意起亂扔垃圾的事。

「原來你們是愛乾淨的孩子。」

我們和關係不好的人對話時,在先入為主的負面意見占據腦海之前,得先搬出「標籤效應」,這麼一來,就沒有誤會插足的機會。

舉例來說,有人用瞧不起我的態度和我說話,試著替他貼上這種肯定標籤吧,接下來對話就能變得暢通:

「你給人的印象很好,是不是因為最近遇到不好的事,壓力才這麼大。」

本文摘錄自《三言兩語,把話說到心坎裡!聊天心理學》,平安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