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追求的「完美」,是自己的還是別人的?

你追求的「完美」,是自己的還是別人的?

你追求的「完美」,是自己的還是別人的?

學校鐘聲響起,老師的腳步像配合鐘聲的節奏一般,多一步太快;少一步又太慢,剛好在接續鐘聲之後學生的哀號中進了教室,完美銜接的如同二重奏。「現在發段考考卷囉!」,老師說這句話時彷彿不帶感情的機器人,聽在秀秀的耳中就像Apple的Siri,但冷靜的機械音,卻在自己心中掀起滔天駭浪。

「完蛋了,不知道國文考幾分。」
「下一節要發英文,希望沒人比我高分。」
「如果我考不好,老師跟同學會不會覺得我不好啊!」
「萬一我輸給別人,回去不知道要怎麼被修理。」
「拜託拜託,不要有人考贏我呀!」

林秀秀,你這次考試考得很……。

●「社會認同」成為綁架自我價值的枷鎖

我們是不是常常像秀秀一樣,覺得考試考得好不好,很容易連結到自己好還是不好,經常將事情的好與壞,連結到自身的自我價值。因為別人的意見、說法、認同……等,總是對我們這麼重要,如果自己不夠好、不夠優秀、不夠完美,自己就不夠有價值,讓其他人失望了,進而情緒低落,不斷地消耗了精力、意志力。

●完美主義常常阻止自己-

如果我們判斷自我價值的標準,是來自於社會認同的話。這就很像奧地利心理學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所說,這樣的心理狀態背後其實是源自「自卑感」。而我們天生避免失敗的本能,會阻止我們,若擔心做了某件事在別人眼中不夠好,通常會產生兩種反應:
一、我想準備完全再來做。
二、我不做了,我並不是做不好,只要我去做的話一定可以達成。

這種心態會促使我們追求完美跟優越的心態,形成一種「優越情結」。但有時候人生最難過的事情是,過了多年後我們跟自己或他人說,我當年本來也可以……。

●克服社會認同跟完美主義的五種思維

我們每次在意社會認同及自我懷疑的時候,有幾種方法可以先意識到,再進行更進一步的鍛鍊。轉換一種不同以往的思維,就像鍛鍊肌肉一樣,是需要刻意練習跟時間的。

一、將事情與自我價值感分開

即便一個好人做了一件看似錯誤的事,也不代表他是個壞人。秀秀考試成績不理想,也不表示她這個人很糟糕。我們學習關注本質上的思想,而不是結果的表徵。當有了這樣的認知後,我們才能在這種狀況做自我抽離並說出,「我這次表現不好,並不是我這個人很差,我可以更努力專注在這件事情上。」,而不是說出,「我就是不夠優秀,所以我才表現不好。」。

二、認知到完成比完美更重要

我們不是天生完美,每一個「完美」背後,都伴隨著無法控制的事情,我們可以先放下沒有辦法控制的事,優先完成自己可以控制的每一個微小事物,藉由事情不斷的完成,增加了自我的動力,形成長期的正向循環。

想要減肥,不要每天追逐體重計上的數字,而是先告訴自己只要到健身房就好,或者先做個兩下伏地挺身就好。想要培養閱讀的習慣,不要告訴自己一年要看100本書,而是告訴自己早上起床先看個兩頁書就好。當每個微小成就的累積,才能意識到自己穩定向前,也確信這是自己做得到的,最終我們不會只是止步在去健身房,或者駐足在每天閱讀兩頁書。不要好高騖遠,有時候慢慢來,真的會比較快。

三、培養成長型思維

史丹佛大學心理學教授卡蘿.杜維克,在其著作《心態致勝》中提到「固定型思維」以及「成長型思維」的差別。成長型思維的人相信的是不斷努力的過程,以及自己所堅信的中心思想,也因此相信長期努力會持續讓自己更好;固定型思維的人則是在意每一個當下結果,也運用每一個結果評斷其他人跟自己,也自然輕易下結論人事物的好壞,甚至現在不好都覺得未來也不會好。

或許很多人會覺得心態這件事,大多是天生無法改變的吧!但意義治療大師維克多.法蘭柯告訴我們,客觀的外在事物看起來都一樣,但能決定不一樣的地方,是我們可以主觀賦予這些事物跟想法意義,世界可以由我們的意念來構築,只是你願不願意相信。

四、發現自己的能力圈

我們每個人都在等一個開關,打開進入能力圈的開關。每個人遇到自己的興趣跟熱情有快有慢,這沒有優劣之分。只是一旦發現了自己的能力圈,我們才會情不自禁的投入時間跟精力。隨著時間的流逝,5年後看看現在的自己,一定有連自己都驚訝的轉變。

無論是《哈利波特》作者J‧K‧羅琳生活困頓時,在火車上看到哈利波特跟她揮手;漫威之父史丹.李在中年危機後創造出漫威宇宙;知名導演李安失業六年,全靠太太支持他未竟的電影夢。都是因為確立了自己的興趣跟熱情,才能在當下看不到結果的情況下,走出努力醞釀期的「失望之谷」。每個人開關的時區都不一樣,唯一相同的地方是,開關一旦打開後,我們也更能堅持,也更知道為了甚麼而堅持。

五、做到外化而內不化

台大哲學系退休教授傅佩榮老師,在解說《莊子.知北游》的時候,有一段話令我非常有感觸。他說:「我順從別人,但是並沒有失去我自己(順人而不失己)。我有人的外表,就要活在人的世界(外化),但同時我有內心(自由意志),這個內心我能夠為自己負責(內不化)。所以外表我要同人相處,內心則要覺悟自己的根源。」。

確定了我們想成為甚麼樣的自己,即便某些事情看起來結果相同,但我們已經不是隨著別人的價值觀起舞,而是始終知道,我做的每一個決定都是自己出於內心而做,也會願意為每一個行為負責。

●社會認同的洗禮是我們必經的旅程

以前的我,也常屈服在社會認同之下,去答應一些本可以拒絕,但卻基於情緒勒索勉強答應的事情。以前的我,時刻擔心每一件事情的好壞,會不會影響到別人對我的評價,是不是自己真的不夠好。但如果我沒經歷過這些歷程,我也不會意識到,最終我到底想成為甚麼樣的一個人。我相信,如你,如我,如秀秀,這都是無法逃避的過程,也是能使我們更好的一段經歷。

當我們抱持著將事情與自我價值感分開、認知到完成比完美更重要、培養成長型思維、發現自己的能力圈、做到外化而內不化的信念,會更能堅持自己所想,不為外在所動。我們都在尋求著自己與自己、自己與世界的和諧,當我們都能理解世界的變化其實是一種自然,最堅強的力量來自於自己的內心後,我們就不會妄圖去控制、強求無法掌握的事物,這種堅定自我的過程,也是跟自我和解的旅程。

本文為讀者投稿,作者:查爾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