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駁對方言辭的七個方法

反駁對方言辭的七個方法

有一個很特別的世界,就是辯論的世界。大多數德國人不知道辯論這種運動,但在英國、美國和許多國家,辯論就普遍受到歡迎。

辯論是用言語來擊劍。重點在攻擊對手的說話內容、瓦解他的論點。反駁對手的說話內容很好玩—而且在理想的情況下,被你反駁之後,他值得一提的論點已經所剩無幾。

過去我活躍在辯論界的時候,碰過哈佛、耶魯、劍橋、牛津以及許多其他世界菁英大學出身的頂尖聰明人士。在我參加的前幾場國際競賽,我碰到他們完全沒有勝算,他們有很多反駁技巧—那些對我來說是高不可及。後來我花了兩到三年的時間才有辦法與他們匹敵,並且在歐洲和世界大賽上打敗來自哈佛及牛津的隊伍。

我一開始缺少的就是「攻擊對手說話內容」的技巧。在我們的世界裡,我們都在當好人,只有極少數人學過反駁技術,更不用說有系統地去鑽研了。這太不公平了,因為,第一,攻擊對手的說話內容非常好玩!第二,當我們必須堅持自身立場的時候,那些技巧會很有幫助。

接著就教你反駁對手說話內容的七大技巧。

技巧1:擴大攻擊面

大多數人不太會提出論證。這句話聽來傲慢,卻是真的。「提出論證」的定義如下:對自身說法提出詳細、合理的理由,排列順序合乎邏輯,且清楚、適切、不前後矛盾,給予一開始的主張足夠的支持。知道了這一點,就能迅速利用對手薄弱的論證能力來進行操控。

如同本章節開頭亞歷‧ 堅尼斯爵士那句貼切的名言所述,對方論證得很爛的時候,不要去打擾他。意思就是:讓他說。因為他說得越久,我們能攻擊的地方就多。

政治人物當然也深諳此道理。他們會盡量減少提出或說明理由的機會,因為每提出一個理由就可能犯一個錯。理由給得越多,可能犯的錯誤就越多。

另外,一審法官的判決書也經常只有一頁或兩頁。如此一來,就比較不可能被更高審級推翻。因為法官也知道:寫越多,能被攻擊的地方就越多。

企業老闆極少會說明理由。他們只會宣布他們做出的決策,並指出這對他們來說是很艱難的決定,會對某些人造成不便—但並未提及真實原因。媒體只會得知可以外傳的內容。

使用「擴大攻擊面」這個方法的目的是,不打擾對方發言,讓他盡可能多犯論證上的錯誤。萬一他只提出簡短的理由就結束,那就繼續追問下去:「為什麼您會這樣想?」「您的理由是什麼?」「可以請您再說明得更詳細一點嗎?」盡可能多問對方的理由和動機,直到取得足夠的素材來拆解他的說詞。

技巧2: 稻草人

稻草人是個狡猾的反駁技巧,有兩種變化形式。重點在於不要仔細權衡對方所有的真實理由,而是要去扭曲他說的理由,或把最弱的理由當作「稻草人」,只攻擊這一點,讓人覺得對手的立場完全被摧毀。

稻草人形式❶ 扭曲或偽造對手說話內容

這種形式的稻草人技巧是指,故意不理會對方說出來的真實內容,反而將其誇大、扭曲,直到其聽起來可笑、虛假。這會讓反駁變得特別容易。當然,要注意不要扭曲得太過火。但若對手不在現場,只單純「引用」他說的話的時候,運作起來又更為容易。

就算他在場,還是可以扭曲他的話。注意盡量使用對手的詞彙,然後在某一點上加入你自己的「細微差別」。如此一來,對方應該不會注意到你在進行操控。

稻草人形式❷ 只攻擊對手較弱的理由

這個形式不在於編造對手的論點,而是我們真的採用對方說的話,但我們抓出他論據最糟糕的面向,然後猛攻這一點,假裝強而有力的論證完全不存在。

這個技巧非常容易應用在日常生活中,因為人們傾向為自己的論點提出很多理由,不是只有一個。

技巧3: 無窮倒退

下一個攻擊對手說話內容的技巧跟一個哲學問題有關,亞里斯多德及其後的所有其他哲學家都必須與此問題搏鬥。面對大多數的論證,我們都可以無止盡地問」為什麼?」這個技巧叫「無窮倒退」,或者regressus ad infinitum。

例如:「我們應該要限制難民人數,因為我們沒有辦法無止盡地收容那麼多人。」「為什麼?」「因為我們的資源有限,而且也要為本國人民著想。」「為什麼?」「因為難民是靠我們的稅收在支持,如果把大部份稅收用在他們身上,是很不公平的。」「為什麼?」「因為本國的一切都是靠國人努力得來的,而且國人並不需要為其他國家的困境負責,比如說敘利亞。」「為什麼?」「因為這是那些國家自己搞出來的問題啊,像是集權統治或宗教基本教義派,國人並不需要為這些問題背負道德上的責任。」「為什麼?」「因為要負道德責任的前提是,該情況有部分是我們的責任,讓我們有做出行動的道德義務。」「為什麼?」…就這樣無止盡延伸。到某個時候,對方就會不知道還有什麼理由可以回,然後我們就「贏了」。

這個隱藏在背後的哲學問題被稱為「明希豪森三難困境」(Münchhausen-Trilemma)。據說明希豪森抓住頭髮,把自己拉出沼澤。根據此原理,並沒有所謂的「最終論證」。被無止盡地詢問之後,回答的人如果不是陷入無窮倒退(如同前例所述)就是陷入循環論證(命題裡已經包含理由),又或者就直接停止回答。

唯一能夠取得「最終論證」的方法是提出無法被追問的說法。這可以透過亞里斯多德比喻之「不動的原動者」來進行。把一個靜止不動、創造萬物、無法對其提出質疑的根源當作「最終論證」(在基督教信仰裡就是上帝)。

技巧4: 指責不相干內容

人提出論證的時候,經常沒有針對自己的論點或主題,他們的闡述雖然是正確的,但對於正在辯論的主題是不重要的。我們可以指責對方說的內容跟主題不相干,方法有兩種:

方式❶ 拿出理由,指責不相干內容

如果某人真的沒說半句重要的東西,那麼你不能只說:「那跟主題無關!」你也要說明為什麼他說的東西對目前正在討論的話題是不重要的。

想要有理地做出指責,當然就必須把引起爭論的問題謹記在心,熟悉主題,想法不能漂走,而且也不能被對手的紅鯡魚手法(故意轉移話題)所激怒。

方式❷ 沒理由地指責不相干內容

雖然對方說的東西確實與主題相關,我們還是可以裝作一切都偏離主題。第一,這會完全把對方搞糊塗;第二,在未經準備的情況下,對手會難以說明為什麼他的說詞不僅是真的,而且還很重要。

很多人都不知道,想要正確地論證,光是提出理由是不夠的,有時還要舉例說明,而且說話內容的關聯性也必須要解釋。

不然的話,聽者會能夠提出反駁:「也許你說的是真的—那又怎麼樣?」

百分之九十九的人在論證時會忘記提出相關性。而因為只有極少數人能在未經準備的情況下提出論證,所以就算是無理地指責不相干內容,也很有效。

技巧5:使對方陷入矛盾

在邏輯論證裡,出現矛盾是思緒的潰敗。自相矛盾的人,就破壞了邏輯的基本規則,同時也表示他沒通盤思考過他的立場。

與對方討論時,能找到一個矛盾當然是最好,但也有其他辦法。從對手幾個月前在另一次討論裡說的話,應該也找得到矛盾之處。因為人在同一個話題裡通常不會出現矛盾,但跨到不同主題時就會了。

我朋友圈有個簡單例子:某個人很重視自己的健康,但他抽菸。

另一個同樣出自我朋友圈的例子:有一天,我有個很好的朋友談到應該要捐助給需要幫助的人。他解釋說,根據有效利他主義的概念,我們應該要仔細想想我們捐出的東西能發揮什麼效果,然後捐出最能幫到人的東西。而當我們問他有沒有捐過東西時,他說沒有。

技巧6:權衡比較

權衡技巧的重點在於:你同意對方的說詞,但接著指出某個被對方忽略的東西更為重要,然後說明理由。這是一種間接攻擊對手說話內容的方式:我們不說他的說詞是錯的,也不說它不重要。

權衡技巧奸詐的地方在於,沒人能證明什麼東西是比較重要的。你只需要假定:「但XY點對我而言更重要!事情就是這樣!」別人也就無法多說什麼!

技巧7:就是因為這樣

我想再提一個攻擊對手說話內容的技巧,這個技巧總是出其不意,讓對方措手不及。某個人批評了某件事,這時我們可以指出,被他認為是負面的那一點,其實是好的,而且支持我們的觀點。

假設史溫先生在賣高價位的產品和服務。他的顧客說:「好貴!」

史溫如果聰明,他會把對方認為的缺點轉變成優點。他會這樣回答:「就是因為這樣,您才能獲得高品質的產品與最好的服務!一分錢一分貨。」

本文摘錄自《操控與反操控》,遠流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