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多容易被別人的情緒影響?
情緒傳染是社會科學家所謂「資訊串流」(information cascade)現象*的一種變化,我們自發性、不假思索的模仿傾向讓許多人產生同樣的思考與行為模式。資訊串流對於人類行為有相當強烈的影響:試想黛安娜王妃逝世後的舉國哀悼,或者二○○五年十二月在車臣的薛爾科夫斯克(Shelkovsk)爆發的集體歇斯底里,當時數十名學生及教師出現莫名原因導致的癲癇、呼吸困難、抽搐等症狀。資訊串流左右著我們每天所作的決定:要聽什麼音樂、穿什麼衣服、買哪支手機、看哪部YouTube影片、支持哪些公益團體、對哪些臉書留言按「讚」等等。
*譯註:又譯為「資訊瀑布」,意指群體中做某件事或某個決定者超過一定人數後,其餘人往往會停止運用自己的知識,轉而模仿他人行為,導致群體做出錯誤決策。社會輿論中的「帶風向」即是這種效應的體現。
更重要的是,它也影響了我們的投票意向。例如,有些國家係由各地依序舉行選舉(如美國總統初選),或是地方上有些選區的投票會比其他地區還早結束,在這種情況下,若知道某特定候選人已經取得優勢,其他人就有可能被說服去支持他;要是少了這類資訊來帶風向,選民可能會轉投其他人38。於是我們輕易地被說服了,美國傳統上最早進行初選的新罕布夏州,九萬五千位選民的民意怎麼可能會錯呢?選前公布的民調亦能產生類似效果。
因此。英國和德國明文規定,在投票所關閉之前,禁止公布出口民調結果;新加坡也完全禁止公開出口民調。法國、以色列、義大利及俄羅斯更進一步,限制在選前幾天內(義大利是整整兩週)公布所有民調數據。
資訊從四面八方湧入,匯流成瀑布,但終究是受到情緒驅使。鄧肯.華茲說:
你想跟別人做同樣的事,並非覺得這樣比較妥當—儘管你可能這麼認為—而是想跟其他人一起,這才是重點。我們都想歸屬於群體,並認同團體其他成員。方法之一就是擁有一套共通的文化涉及共同品味:喜歡同樣的歌曲、電影、運動、書,不僅讓我們有話題可聊,也讓我們有種超越自身以外的歸屬感。
和一大群人走上街頭遊行,可能覺得有成就感,但如果大家都是錯的,其實無濟於事。仔細想想這種情況的可能性高到令人不安,畢竟每個純粹受到社會風向擺弄就加入行列的人,往往會捨棄自己獨立思考而來的理解判斷。在缺乏新資訊的情況下,集體決策的品質勢必會隨著群體擴大而降低。群眾優勢能讓大量的資訊串流看似可靠,但實際上通常只是外行引導外行的盲目跟風。
想想美國投機性的房地產泡沫化現象,許多經濟學家認為這是引發二○○八年全球金融危機的元凶。從一九九七到二○○六年,美國整體房價實際漲幅高達百分之八十五39。同一時期,專門借貸給信用不佳購屋者的次級房貸,市占率從百分之五成長至百分之二十。
當時不少人認為買房是一種安全的長期投資,一窩蜂地看好房價會持續上漲,有房就不怕沒飯吃,甚至能更上一層樓。二○○五年,當市場景氣還欣欣向榮時,耶魯大學的經濟學者羅伯.席勒(Robert Shiller)和卡爾.凱斯(Karl Case)問舊金山的購屋者,預測他們的房子會升值多少。平均預測結果為每年成長百分之十四,無論在何種金融環境下,這都是相當可觀的回報率。約三分之一的受訪者甚至異想天開,有些人預測高達百分之五十的年成長率。「他們到底是哪來的樂觀和信心?」席勒不得其解。原來「他們不只觀察到房價大幅上漲,還聽到別人對此趨勢的見解。」
綜觀人類社會的演進,我們始終無法擺脫這種人云亦云、「傳染式思考」的影響,然而現在我們卻愈來愈容易任其擺布。原因之一,就是社群網絡媒體,如推特(Twitter)、臉書(Facebook)以及YouTube的發達,無論內容準確與否,皆具有無遠弗屆、迅速傳播資訊的能力。另外,我們比過去接觸到更大量的活潑鮮明、煽動人心的意象刺激,扭曲了我們對世界的瞭解與認識(並使得我們很難針對風險做出明智的決策)。
美國九一一恐攻事件翌年,許多美國人出門選擇開車,不敢搭飛機,以為這樣更安全*。結果顯示,當年有一千六百人死於交通事故,是那次飛機劫持死亡人數的六倍43。威斯康辛大學心理學者珂琳.恩芮特(Corrine Enright)認為,光是收看九一一事件週年紀念的新聞報導,就足以讓人覺得發生第二次恐怖攻擊的可能性大增44。恐懼和憤怒總能凌駕理性,平面媒體經常刊登各種激動、情緒化的臉孔,滋養著我們最古老的本能。正如作家暨概率專家納西姆.塔雷伯(Nassim Nicholas Taleb)的觀察:「我們的理性不足,無法應付媒體的接觸。」
*原註:二○○五年倫敦交通網絡發生恐怖爆炸事件後,也觀察到類似的影響:倫敦城市大學心理學者彼得.艾頓(Peter Ayton)研究團隊發現,攻擊事件發生後的六個月裡,許多人選擇改騎單車而不敢搭地下鐵,導致額外的二百一十四人發生交通傷亡事故。此研究於二○一二年五月在芝加哥舉行的第二十四屆美國心理學會年會上發表。
毫無疑問,排山倒海的資訊串流,也可以成為一股正向力量。這股力量引發南非的反種族隔離運動、加速東歐共產主義垮臺,並促成環保意識抬頭,成為主流。然而,它往往具有毀滅性與破壞性。面對各種眾口鑠金、令人信服的氾濫意見,我們該如何應對?關鍵在於要看清楚那些已經深陷當下情緒無法自拔的人,是否真的明白自己在做什麼?
他們憑據的是本身既有的知識,還是獨立思辨的見解?若是如此,他們的意見或許有參考價值。又或者,他們只是放任情緒肆意發揮,尾隨大家的腳步盲目跟風?若是如此,那麼請記住,此時跟著人群走絕非上策。
對許多人來說,龐雜的資訊混流和渲染性的情緒,使他們對於群眾的瘋狂及蔓延的盲目產生深切焦慮。接下來,我們將把焦點轉到這種群眾的恐懼上,探究背後豐富精彩的歷史,看看現代心理學者如何努力剖析並揭露箇中祕密,你會發現,這是一種政治權宜的迷思。人在群體中會展現出違背常理的行為,往往超乎你所想像。
以上內容由方言文化授權刊登,未經允許請勿轉載。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失控的群體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