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pixabay
1879 年以前,愛迪生還沒發明出第一顆白熾電燈泡時,所有照明都倚賴燃燒煤氣和油料。電燈泡在愛迪生與電燈公司大力推廣下,點亮全世界。燈泡很實用,小巧、便宜、安全,發出的亮度又剛剛好,在世界各地的家庭和企業開始流行。
人類終於戰勝了黑夜。黑暗曾經是我們這麼多原始恐懼的來源,如今只需扳一下開關就能祛除。於是現在,既然入夜後能維持光亮更久,大家也就愈來愈晚睡覺。
數千年來,人可能一樣都在早上七點起床。差別在於近幾百年來,我們是因為已經早上七點鐘了,所以才起床的。我們每天固定時間上學、上課、上班,不是因為感覺最自然合適,只是因為那是別人安排好要我們遵守的時間。
我們把生理直覺交給時鐘來掌握。漸漸地,不再是時間輔助我們,反而是我們為時間效力、為時間發愁。
我們常常發現自己盼望一天能再多幾個小時,但就算成真也不會有幫助。問題很明顯不在於我們的時間不夠,而在於我們其他各方面都超載了。
人類與鳥兒和海龜一樣都有生理時鐘。生物——包含我們,都有晝夜節律。意思就是,我們的身體在一天不同時段會有不同反應,日間和夜間各演化出不同功能。也許再過十五萬個世代,人類會演化成能適應非自然光源也說不定,但現在我們的身體和心智,跟活在愛迪生為電燈泡申請專利之前年代的人,還是一樣的。換句話說,我們仍然需要睡眠。
然而,我們並沒有真正滿足這項需求。
選擇無限,時間有限。總有什麼必須犧牲
這恐怕是我們對時間的態度:時間用在休息、發呆、睡覺就是浪費,絕不可以。我們被時鐘奴役,被電燈泡、被發光的智慧型手機宰制。被社會鼓勵我們擁有的那股永不滿足的感覺支配。現在這些永遠不夠的感覺。我們的幸福就在不遠前方。就差一次消費、再一次互動、再點一下滑鼠。就像隧道盡頭的光,明亮耀眼,等待著我們,而我們怎麼走也走不到。
問題在於,我們生來就不具備活在人工光源下的條件。
人工光源不是唯一的影響因素。睡眠專家還指出,現代人的工作型態,以及寂寞和焦慮感增加,都在這個全天候運作的瘋狂世界裡,提高我們想熬夜與人聊天,或借助休閒娛樂分散注意力的渴望。
有那麼多刺激因子吸引人熬夜。那麼多電子郵件要回覆。那麼多我們愛看的連續劇有愈來愈多集要追。那麼多線上購物可以買,eBay 拍賣也要追蹤進度。那麼多新聞時事要補完。那麼多社群媒體帳號要更新,還要去演唱會,還有想看的書,還要跟發展有望的約會對象聊天,還有好多抱負要實現。那麼多人不知不覺成了愛迪生的徒子徒孫,希望我們熬夜不睡。
我們生來無法適應配合鬧鐘響起床、在智慧型手機的藍光下入睡。我們沒有二十四小時運作的身體,卻生活在二十四小時運行的社會。總有什麼必須犧牲。
以上內容由天下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允許請勿轉載。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我們住在焦慮星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