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pixabay
你若有讀心的超能力,會發現最討人喜歡的人都在想什麼呢?
第一件該做的事就是判別正確目標,因為討人喜歡和受歡迎並不一樣。發展心理學家對「討人喜歡」的定義是某人在他人眼中的配合度與和藹可親的程度,而「受歡迎」則是某人被認為具有影響力與權力。研究人員分析國中生與高中生的社交觀念,發現討人喜歡與受歡迎並沒有太多關連。
受歡迎與討人喜歡的人通常都擅長社交,追求「受歡迎」的人會運用讀心的能力來強化自己的社會地位,或是維護他們在社會階層的上層位置。相對之下,討人喜歡的人則多半是運用讀心的能力來確認自己有公平且合作的行為舉止。換句話說,想要受歡迎的人面對社交場合的心態是:「這對我有什麼好處?」而討人喜歡的人則是:「我能有什麼貢獻?」
以受歡迎為動機的人大多注重短期的社交利益,為了拓展權力還必須支付社交資本,他們採取的策略多半得消耗社交資本,例如耍心機、八卦,或是為了私利而貶低他人。另一方面,雖然討人喜歡的人不見得有最高的IG追蹤人數,也不見得能被選為返校日國王或皇后,卻常是快樂、自重的人,交到的朋友也都比較可靠。「討人喜歡」就像是透過投資績優股來奠定經濟基礎,而「受歡迎」的投資標的則是高風險、缺乏永續經營策略、卻是當下最時興的公司。
如果討人喜歡的人比較能得到可長可久的感情,那麼不妨探索他們腦子裡都想些什麼。普渡大學的伯恩特(Thomas Berndt)終其一生研究人類如何建立並維繫友情。他從過去的研究報告發現,討人喜歡的人對友情的觀點特別不同,並且也會影響到他們的社交觀念與行為。如果你在臉書或IG搜尋「#友情」,可以輕易找到數以百計的溫馨貼文,敘述哪種人才是值得交往的好朋友,不過從實際經驗得到的答案卻相當簡單明瞭,討人喜歡者具有三項核心價值:公平、善良、忠誠。
「公平」是孩子成長過程首先習得的社交規矩之一,包含輪流玩遊戲、一起使用大家都喜歡的玩具等,重點都是「平等」。如果某個孩子連續玩兩次,或是霸佔太多好玩具,可能會讓其他孩子哭鬧或發脾氣,因為他們所認知的公平原則被侵犯了。長大成人之後,某些具體事務仍須遵守公平原則,例如輪流洗碗盤或選擇電視節目,但成人的公平原則可能較為複雜,彼此交換的東西或許是抽象的概念,例如別人對你有同理心,你也以同理心回報;或是曾經原諒你的人,你也同樣能盡釋前嫌。如果你的朋友、同事、交往對象無法同等回饋你付出的同理心或體貼,你可能就會厭倦對方。
孩子們最終會瞭解人際關係並非只是你一來我一往的互動,他們發現「我可以幫你抓背,但除非你也幫我抓背,否則以後我就不再幫你抓背」這樣的道理其實是有限制的,於是開始主動超越公平原則而付出更多,他們會說:「你先吧!」或是:「這個最好的玩具給你玩。」他們懂得以一點犧牲促進人際關係,表達他們願意為團體中的他人謀福祉。
善良的人願意先做無償付出,並預設別人也會尊重公平原則。善良者的因果觀念是:當每個人都主動付出,就能促進團體內每個人的利益。
別人若超越了我們的公平標準,我們就會心生感激。因為有「感激」的情緒,我們便特別注意到這些超越期待的人,並產生回報對方善舉的動機。北卡大學的社會心理學家雅爾果(Sara Algoe)發現,心存感激的人通常會加碼回報,他們的行為或許是求取平衡,但當你的付出超越對方預期,也會被視為善意行為。
「感激」能創造越來越多的善舉,我們回饋他人善舉的時候,對方也產生感激之心,因而又促使他們付出善意回報。
「善良」同時也衍生出討人喜歡者的第三項特質:忠誠。友誼存在於一個開放市場,你大可隨心所欲與別人建立或切斷關係,但忠誠的朋友卻在困難時期依然不離不棄。當人生陷入逆境,不論是工作低潮、被男友拋棄,或是遭到朋友排擠,再優秀的人也可能對自己的價值產生懷疑,就在你自我貶抑之際,某些朋友卻不改變對你的評價,甚至對你付出更多。就短期而言似乎不合乎邏輯,因為雙方付出的友誼並不平等,但忠誠背後的邏輯並非永遠清楚明瞭。
以下是忠誠的朋友對你的信任:他們認為你對他們的生命也有特殊貢獻;他們珍惜你的原因不是外在的財富、地位、權力等因素;他們相信你可以度過難關;他們相信你克服困境之後會變成更好的人;他們不只相信現在的你,還相信未來的你。忠誠的友誼是世間難得的福報,忠誠的朋友不離不棄對你做長期的投資,只因為你是你。
如果我們有讀心的超能力,就能看出討人喜歡者的心思都圍繞著三個正面社交價值:公平、善良、忠誠。這是從經驗主義的角度解讀友誼,我們還能從性靈或文化傳統等角度出發,或許能得出不同的友誼定義,但上述三個價值似乎能夠跨越各個文化的性靈或宗教傳統。
當不擅人際關係的人試圖瞭解別人心裡正在想什麼時,不妨將這三個核心價值視為逆向思考的途徑,除了從個別訊息拼湊出他人的意圖或言外之意,不妨預設討人喜歡的人就是以這三項標準評估我們,而他們的行為也是意在體現公平、善良、忠誠的價值。
不是每個人都是一心想要被喜愛,某些人的驅動力是權力或貪婪,或意圖利用別人的善意,這樣情況就複雜許多,需要更謹慎對待。
以上內容由時報出版授權刊登,未經允許請勿轉載。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社交囧星人的生存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