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激勵的拉力

自我激勵的拉力
(圖片來源:pixabay

面臨一項困難工作的時候,我們通常會認為必須長時間單獨工作,才能解決每個龐大的部分。但是,需要長期遠離朋友和休閒的念頭,很可能會造成拖延。這種工作習慣對身心造成的影響,類似被關禁閉的囚犯,或是參與剝奪感覺實驗的受試者,他們必須包得像木乃伊一樣,把感覺減到最低;這些狀況會大幅限制身體行動和視覺刺激,導致內心充滿自我批判、害怕被拋棄、失敗的可能性,因此產生焦慮。

相較於孤獨和焦慮,如果我們預期會得到喜悅與成功,我們反而更有可能提高生產力。在有更多更好玩的替代方案時,要求自己限制行動,掙扎著工作二十小時(甚至是只有四小時),很難讓我們產生足夠的動力。如果叫你選擇是要完成所得稅報表,還是要去見一個老朋友,你一定強烈想要選擇去見那個朋友──除非你有一套對策。

在你想要給自己足夠的動力嘗試達成目標時,你會用恐嚇來推自己前進,還是會用目標的吸引力來拉自己向前?不幸的是,多數人都採用推法,也不知道其實自己有其他辦法可選。

無論身處哪個行業,包括軍隊、商業、教育機構,我們都遭受各式各樣的威脅(也就是所謂的「推法」),藉由對懲罰的恐懼來刺激人產生動力。事實上,由於害怕懲罰而做的行為,並不是真正為了達成某項目標而做,而是像拖延一樣,為了逃避這份恐懼而做。這種處罰策略往往令人無法採取行動,不會產生激發動力的效果。人採用這種嚴苛的辦法,往往是為了表達權威、發揮控制權,而不是為了取得好的成果。權威人物使用的恐嚇手段,便足以證明這種方式不會讓人對目標產生正向的動力,反倒造成反效果,讓人因為反抗權威、害怕失敗或害怕成功而開始拖延。

「推法」的策略奠基於人性本懶散的信念,認為把人嚇得半死就足以創造動力。舉例而言,權威人物可能會說:

1.瓊斯二等兵,要是你沒在傍晚五點前削好那一整車的馬鈴薯,你接下來半年都不用休假了。
2.公司這個月必須達到二十萬美金的業績,不然大家就準備找新工作吧。
3.要是你們沒辦法把每天見的客戶增加到十五人以上,我們就只好關閉這間中心了。
4.你們這些一年級生,最好現在就做好心理準備,以後會過得很辛苦。這個學期結束前,你們要讀完這一整個書櫃的書;你們畢業之前,要讀完這一整面牆的書。

反過來說,「拉法」認為我們天生都很積極學習,假如獲得適當的獎勵,就連最困難的任務都能堅持完成。深諳這項道理的權威人物會說:

1.瓊斯二等兵,你每削完一籃,就能得到一天休假。要是你傍晚五點前削完整車,你就能多排一個週末的假。
2.公司這個月業績必須達到二十萬美金,這代表我們要更加努力,下個月才會輕鬆一點。我想聽聽你們有什麼想法,可以增加顧客、提升至少百分之十的業績。
3.這星期,你們要學習如何讓客戶這個議題保持興趣,有禮貌地迅速完成談話;兩週之內,你們就能有足夠的時間,一天見至少十五名客戶。
4.想像一下,你每讀完教科書的一個章節,就把它放進空書櫃。隨著你一章一章、一本一本讀完,到了這個學期末,你就會塞滿整個書櫃了;到了畢業的時候,你讀的書就會擺滿這面牆。

「拉法」的原則是,太過遙遠或是不確定的獎勵(例如受訓四年後「可能」會得到工作),很難讓一個人有足夠的動力持續面對艱鉅的任務。未來會有的獎賞,對於我們現在選擇做什麼的影響力非常少。反之,生活中立即、具體的獎勵(例如休閒娛樂、見朋友、吃冰淇淋)就更有可能發生。

這套動力法則的原理是,如果一項工作立即可見的結果是孤獨和痛苦,獎勵卻又飄渺遙遠,那麼你會動手去做的機率非常低,放棄休閒選擇工作的可能性更是微乎其微。畢竟,逃避、休閒、暴飲暴食都是立即可見的獎勵,懲罰則在遙遠的未來。換言之,想改變工作習慣的話,就要縮短每一段工作時間(讓它不那麼痛苦),獎勵則要更頻繁、更快速(帶來更多快樂),在工作的過程中穿插休息和獎勵。

假如這讓你願意處理規模浩大的工作、減少拖延行為,你必須適當安排獎勵,增加你每天想要進行工作的可能性。如果你是管理階層,你最好也適當調整工作環境,讓員工能從一起工作、擁有共同目標、互相幫助、因為每週進度受到讚美、每月都拿得到薪水這些事情中獲得滿足感。

對於深信必須勤苦工作的人來說,「人的動力源自快樂而非痛苦」這個概念並不容易理解。其實,就連最推崇工作的清教徒,也必須在安息日停止工作。現代的工作狂雖然盡可能縮短玩樂的時間,但通常能夠認同「努力工作、痛快地玩」這種人生觀。不過,本書的策略在於重新檢視玩樂和生產力之間的關聯,運用反向心理學,稍微調整這個觀念,改成「為了提高工作生產力和效益,需要用力地玩」。

傑夫是一位三十五歲的大學教授,我們認識時,他認為自己不夠投入工作,因此非常沮喪內疚。他希望讀更多研究文獻,在專業領域的期刊上發表一篇論文,但過去三年來,他無數次想要完成一篇論文都失敗,開始覺得自己太懶惰,鐵定患有嚴重的拖延症。一開始,我只認為傑夫很適合當作「推法」無效的例子,不過後來,傑夫這個案例也良好體現了一項事實:不受罪惡感干擾的休閒時間加上「拉法」可以讓人完成高品質的工作。

當時,傑夫遇到瓶頸,儘管他因為自己對專業領域毫無貢獻而內疚,同事也向他施壓要他發表,但他不願意投入長時間單獨進行工作,結果無法閱讀文獻和寫作。我和傑夫稍微談過之後,發現他雖然很努力克服拖延,想盡辦法給自己壓力、恐嚇自己趕快去寫作,卻徹底失敗。我從過去的慘痛經驗學到,最好不要跟這種抗拒感硬碰硬,我們需要制定全新的策略,不需要再給他更多壓力和強迫。

所以我決定告訴傑夫一些很可能會嚇到他的話,但我知道,對於像他這麼聰明的人來說,這些話也能勾起他的興趣。我要他別再折磨自己,這只會讓他更沮喪、更憂鬱。我說:「休息一陣子,做一件你真正熱愛的事,一件你很久以來都想做的事。﹂傑夫列了一張清單,裡面包括風帆衝浪、滑雪、唱歌、跳踢踏舞、學音樂,最後他決定加入社區劇場演出。

他參與一齣戲的試鏡,被分配到一個重要配角。很快地,傑夫答應每週必須投入二十到三十小時排練,這代表他接下來整整兩個月,都要忙著排練和參與製作,根本沒時間思考寫論文的事,遑論感到內疚了。傑夫非常喜歡演戲,神奇地每週擠出二十小時排戲,也擠出參與演出所需的精力,努力達成他對導演和整個劇團的承諾。

演出非常成功,但對傑夫而言,更重要的是他覺得很好玩。徹底參與這場戲的製作,就像度過一個夢想已久的長假。某方面來說,傑夫確實非常努力工作,畢竟他每週都付出夠多時間,幾乎等於多打一份工了,可是他覺得放鬆、滿足,因為他熱愛這件事情,熱切期待著每一天。

除此之外,這兩個月的生活也不再只是「試著工作」、卻又因為沒達成目標而內疚。傑夫透過這個具體的方式學到,他有能力徹底投入一件事情,也能抽出時間完成承諾,然而,演出結束之後,傑夫卻有些消沉。他完成了一個夢想,也感覺很棒,可是他沒辦法持續做這件事情。傑夫明白,參與演出需要全心投入、專注、還要有足夠的時間,這代表要犧牲其他喜歡的活動,現在他不必再一週花二十幾個小時密集排練,他覺得有些空虛。

傑夫試過連續兩個月一週擠出二十到三十小時之後,他明白自己有足夠的時間寫完論文。不過,首先,他必須改變想法,別再覺得這件工作很浩大、嚇人。現在傑夫知道,每週安排一件他熱愛的事情非常重要,能減輕負擔過重的感覺,也不至於讓他覺得研究計畫剝奪了他的生活。他不再認定寫論文會吃掉他所有的時間,而是可以像打工一樣,每週進行十到二十個小時。

傑夫重新安排行事曆,納入運動、與朋友相處的時間,如此一來,他單獨工作的時間就不會太長,也能讓他全心專注。瞭解自己有能力好好享受人生之後,傑夫便回去寫論文了。

相較於為了排練擠出二十小時,為了寫論文擠出十小時容易許多。動手開工還是不容易,但連續好幾天持續寫作以後,傑夫的論文迅速發展出雛形,由此開始,他只要堅持下去,他對於這個主題的興趣就會拉著他完成這份論文,此刻,目標已經近在眼前了。

從此,傑夫找到了把寫作融入生活的新方法,不再將論文視為一項負擔,也不需要恐嚇自己。幾個月後,他完成第一篇論文,投稿到期刊,雖然一開始被退稿,但經過幾次修改,論文順利在一份著名期刊上發表。

以上內容由遠流出版授權刊登,未經允許請勿轉載。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擊敗拖延,就從當下的三十分鐘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