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無國界的網路社群中,我是誰?

在無國界的網路社群中,我是誰?(圖片來源:pixabay)

摘要:如果我們從交往的群體來產生身分認同,那網網相連的虛擬世界將如何影響我們對自己的觀點?影響我們與人的互動?影響我們的行為?

編按:本文摘自TED BOOKS系列《決斷未來的關鍵提問:那些即將改寫世界的重要概念》一書,若想因應科技、人工智慧帶來的巨大改變,該問的問題就愈基本。例如「我們是誰」、「上網是基本人權嗎?」找出重要提問,就會重塑我們對身分認同、經濟制度、科技技術、政府體制等的解讀,才能再造世界。

可以用來定義我們自己的一個問題是:「我是誰?」但答案卻是令人難以捉摸。

自出生那一刻起,我們的身分認同有一大部分是由我們和其他人之間的關係來界定:我們所認識的人、認識我們的人、以及別人如何看待我們、我們希望如何被別人看待等情境脈絡。我們傾向於以別人眼中所反射出來的方式,來看待自我。

我們觀看這個世界的角度,有一大部分是依據我們日常生活所接觸到的人。

首先是來自我們家族近親的角度。之後,我們又從和朋友、同學的關聯來定義自我。長大成人後,仍然以類似的方式來形塑自我身分。

在某些程度上,我們也從那些在地理位置、文化,或是宗教上與我們有密切關係的人身上,獲得身分認同感。這些人可以是我們的鄰居、我們的國家,還有與我們擁有相同傳統與信仰的人。

我們透過與那些在文化水準、個性氣質、情緒態度、政治觀點,或是精神層次上與我們相通相近的人交往,而看到自我。

然而處在今天這樣一個網路的世界,和即將來臨的機器智慧新時代,這些都在改變中。

網路上的虛擬新市鎮

由於手機和全球網路的連線狀態無所不在,可以說未來地球上的每一個都能互相連線,這將會是一個重大的歷史分水嶺。你可以想像一下,到時候,全世界將會真的成為一個單一社群,你會比過去任何時候,更輕易觸及到任何地方的任何人。我們正在重新編織文明。

電話當初使用者從零累積到五千萬人花了七十五年的時間,而臉書卻只花了三年半的時間就累積了一樣多的用戶數。電玩遊戲「憤怒鳥」更是在三十五天內,就達到相同規模。

目前賣出的手機設備,有一半是智慧型手機,而這些手機佔據了80%的網路使用量。我們所擁有的網路設備數量,很可能從今天的兩百億個到2020年變成五百億個。

這些設備有多數都嵌附在其他的物件上——你的冰箱、車子、工業機器設備、噴射引擎,還有陸橋的感應器,以及海上的浮標。這些設備都可用來擷取數據,也可即時處理數據,讓我們對地球上的生命活動以及商業活動,有一種強化、即時的特殊感知,再加上我們現在擁有整合數千或數百萬台電腦的能力,可以讓它們同時間一起處理巨量的資料。

機器智慧時代的來臨,指日可待。

由我們的身分認同所引出的涵義,是很深遠的。很快地,我們不僅會與地球上的每一個人連線,也會與每一家企業連線,與一個眾多機器和感應器的巨大宇宙連線,這一個宇宙能以即時同步的速度告訴我們,全球各地如何生活度日。

到時我們將擁有一個單一的全球文化生態系統,這會是史上的頭一遭——每一個人在每一個地方,無時無刻都可接觸、影響到任何地方的任何一個人,和他們有聯繫,並且更勝從前。

因為現在這一個連線的世界,將會迫使數十億人口重新審視自己是誰。

不過才二十年前,全世界只有三個族群可以用十億為計算單位:中國人、天主教徒,和信仰伊斯蘭教的穆斯林。今天,與他們相互匹敵的是虛擬社群:臉書、谷歌、雅虎用戶。

既然我們是從交往的群體來產生身分認同,而且,既然這樣的社群也會發展出他們自己的文化、規則和語言,那麼很合理地我們會想探詢這些虛擬的巨型社會體會如何影響我們對自己的觀點?如何影響我們是誰這種日常的現實問題?如何影響我們的行為表現?如何影響我們與人的互動?我們的身分認同正如何演化?

當舊有藩籬崩壞,我們有結交朋友、夥伴、志同道合者的新管道,幫助我們定義自我的關係網絡也大為不同時,我們就必須追問:「我是誰?」

以上內容由天下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允許請勿轉載。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決斷未來的關鍵提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