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pixabay)
「善用對方長項,彌補自己弱點」,再不合拍的同事,也能共創絕佳teamwork!
工作場合常碰到的另一項挑戰,就是得和執行力強弱項與你差異甚大的人密切共處。如果某個同事的弱點恰好是你的強項,你可能常常被他惹毛。如果你很擅長時間管理,但部門主管卻不是如此,每次與你開會都遲到,或是主導會議時總是拖拖拉拉,就會惹你不高興。要是你是很懂得組織,偏偏隔壁同事凌亂不堪,那麼你每次經過他的位子看見堆積如山的東西,就不免覺得心煩。若你請他找份文件,他又在那堆東西中遍尋不著,你就更不耐煩了。要是你的弱點恰好是上司的強項,想想你的弱點浮上檯面時,上司會有多火。
假設你和某位同事的執行力概況差異很大,而你想要改善和這位同事相處。你很可能不用填寫調查表,就能看出那個人的強項與弱點。你不需要完全掌握對方的概況,畢竟你若不是那人的上司,恐怕無法請對方試著改變,也無法變更他的工作,降低工作對那個人的弱點所造成的壓力。你能做的,只是控制自己對那人的反應。
幸好,我們可以運用認知行為理論來理解行為。亞伯・艾里斯 (Albert Ellis) 與亞倫・貝克 (Aaron Beck) 堪稱是這派理論最知名的提倡者。如今這套理論累積多年的研究,已公認是有效的治療方式,可幫助人們面對心理壓力。證據清楚顯示,以認知行為療法來治療焦慮與憂鬱症,效果不亞於用藥。
這套方法的基礎是,我們的感受並非源自於任何情況或事件,而是我們如何告訴自己這情況或事件是怎麼回事。人生不如意十常八九,但我們可以換個方式來詮釋這不如意的事情,從而控制自己的反應。
該如何把這方法應用到工作場合?和執行力弱的人共事時,我們可能會說:
1.我討厭坐在梅蒂旁邊。她的桌子亂成一團,害我心煩意亂。
2.才一個小時的會,喬又遲到十五分鐘。等一下大家又得跟他說明他錯過的訊息,拖慢會議進度。真浪費時間!
3.山姆又莽撞行事,團隊的其他人都得幫他收拾善後。上一次被他這樣一搞,我們就失去了一個潛在客戶。
4.瓊安每次一忙就崩潰,情緒開始沸騰,工作失去效率,搞得大家更辛苦。
這類想法每天或每週出現在你腦海幾次?你可以運用認知行為理論,以兩個步驟來回應,克服不愉快的感受。首先先自問:「我能做什麼來改善這情況?」如果可以做什麼就去做,但是請謹慎行事。例如,你可以幫梅蒂整理桌面,但她可能覺得你很失禮,況且你的整理方式可能不符合她的習慣。較可能的改善方式是移動你的桌子 (或轉個角度,這樣就看不見梅蒂的位子),只是可行度與效果未必很高。
如果你的同事和你分擔共同的職責,或許你可以採取其他步驟。包括:
依據你們的執行力強項來分工。例如,你們都很擅長規劃,不妨提出合作計畫。或許你的任務啟動力強,因此可先採取第一步,而同事的專注持續力和時間管理較好,這樣他可以負責完成後續步驟,確保在時限內完成任務。或許你變通力好,卻不擅長啟動任務與維持專注,則可委請同事負責大部分的任務,但每天和你討論出現什麼障礙,因為你很能提出備案。
在訊息中多多運用「我」。如果同事的弱點會妨礙你工作,你可對他說:「我知道這是我的問題,只是我實在無法處理。我們能不能討論一下?」假如你的強項是時間管理,但同事總在最後關頭才抱佛腳,逼得你快抓狂,即使他總能交出品質完美的成果。這時採用上述的說法來溝通,會比較有幫助。
考慮請上司或人資部門的同事給建議,詢問該如何處理。但請記得在訴說問題時,要說問題在你身上,因此你在尋求協助。不然,別人會覺得你是在抱怨或打小報告。
除非你恰好是問題員工的頂頭上司 (後文會談到這一點),否則你不太可能改變眼前的情況,頂多改變自己的反應。這表示,你可以改變自己對這情況的詮釋。這需要練習,但如果令你厭煩的事情很明顯,發生頻率高,就值得你努力練。以先前的例子來說,你可以告訴自己:
「唉呀,真不知道梅蒂怎麼有辦法控制這麼凌亂的桌面,但她應付暴怒的顧客確實很有一套!」
「喬又遲到了,不過幫他做『前情提要』時,我們也可以順便回顧剛才的討論成果。我有時會注意力渙散,能趁機發現剛才忽略的資訊也不錯。」
「山姆又來了。我得更小心盯著他,找出哪些事情會觸發他莽撞的行為。這麼一來,或許我可以先轉移話題,預防他莽撞誤事。」
「瓊安就是這樣。我可以先做好心理準備,思考如何避免讓她影響我的工作。」
改變自己的詮釋,或許不是盡如人意的解決之道,但如果管不著別人或別人的工作時,大概是唯一的辦法了。
以上內容由李茲文化授權刊登,未經允許請勿轉載。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發現你的執行力密碼:調校大腦12種天生能力,當個聰明又有行動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