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班很無聊?學比爾蓋茲的方法消遣無聊吧!

上班很無聊?學比爾蓋茲的方法消遣無聊吧!(圖片來源:stocksnap)

為什麼我們無聊時會吃東西?

雖然我的研究顯示吃東西是無聊時常做的事情,探討吃與無聊的相關研究卻出奇少見。

探討「情緒性飲食」的研究很多,特別探討吃與無聊的研究則很少。一篇很早指出兩者關連的心理學研究出現於一九七七年,研究人員發現受試者在做無聊事情時吃得多,在做有趣事情時吃得少。二○○四年,英國普奧利醫院做了一項針對二千名受試者的較新研究,結果四七%的十六歲至二十四歲青少年自稱無聊時會吃東西,四○%的三十五歲至四十四歲成年人也是,跟我的研究結果相當吻合。

二○一一年,鮑林格林州立大學做了一項研究,請一百三十九位年輕男女受試者根據情緒飲食量表填答飲食習慣,結果驗證吃與無聊之間的關連。情緒飲食量表是設計來衡量情緒引起的飲食行為,原始版本把情緒分為三類,分別為「憂鬱」、「焦慮」,還有「憤怒/沮喪」,這項研究則加上「無聊」這一項。結果顯示,放縱飲食的最大原因是無聊,更勝焦慮或憂鬱等情緒。

這驗證加州州立大學在一九七七年的一項研究。該研究探討肥胖者與非肥胖者的飲食行為差異,先提供食物給肥胖與不胖的受試者,請他們吃到很飽,然後要求他們做無聊的差事,在這段期間隨時能取用食物。研究人員從旁觀察,結果肥胖與不胖的受試者都明顯因為無聊而多吃,只是三十位肥胖受試者遠比不胖受試者吃得更多。

這些研究指出飲食能提供某種刺激,所以我們缺乏刺激時可能會吃東西。可是,為什麼吃東西特別能提供額外刺激呢?學界認為答案出在多巴胺上。多巴胺是一種化學物質,在腦中釋放時能帶來刺激。研究發現無聊跟腦中缺乏多巴胺有關,基於無聊而尋求刺激其實是想增加多巴胺分泌。卡加利大學希臘羅馬系教授彼得.杜易(Peter Toohey)在著作《百無聊賴:生動的歷史》(Boredom: A Lively History)說:「容易無聊的人也許天生多巴胺分泌量較低,需要更多新鮮刺激以促進多巴胺分泌。」促進多巴胺分泌的方法當然有很多。酒精與毒品都行,只是白天工作到一半可不適合用這招。然而食物適合。

多巴胺分泌能帶來興奮刺激感,原因在於對多巴胺的渴望符合演化利益。多巴胺跟演化的行為相關,有助我們生存下來。進食當然有演化上的好處,所以身體天生會讓我們有動力想吃東西。在吃高糖分與高熱量的食物之際,體內會釋放多巴胺,有助長處飢餓狀態的人類老祖宗生存下來(在豐衣足食的現代倒適得其反了)。事實上,研究指出垃圾食物對多巴胺分泌的影響跟海洛因相差無幾(雖然強度比較低)。

我們無聊時一直吃巧克力不只是因為高糖分與高熱量食物有助分泌多巴胺。新奇的東西當然更能帶來刺激與興奮(後面章節會再探討新奇),所以我們老吃相同的食物會膩。健康蔬菜(大概)只有那麼幾種,垃圾食物倒五花八門,不只滿足進食的渴望,也滿足對新奇多樣的渴望。事實上,研究指出學界眼中的「追尋新奇型人格」跟過重之間有關。根據聖路易市華盛頓大學的研究,肥胖者往往比一般人更追求新奇,減重也比較困難。一個原因是追尋新奇的人常想靠新方法刺激感官,所以容易吃太多(第五章會深入探討追尋新奇型人格,第四章會探討新奇與無聊的關連)。切斷進食與無聊之間關連的一個方法是以其他方式追尋新鮮與刺激,不要從食物下手。

請給我一杯打擊無聊的低熱量拿鐵

根據我的研究,喝東西是無聊時最常做的事情─ 至少工作時如此。雖然我沒有具體詢問大家是喝什麼,但大概是含咖啡因的飲品,例如:咖啡、茶或可樂。《新科學家》(NewScientist)雜誌指出,咖啡因是地球上最受歡迎的「精神藥物」,超過九○%的美國成年人天天攝取。芬蘭是全球最「咖啡因上癮的國家」,成年人平均一天喝四到五杯咖啡。合理來看,無聊至少是這種咖啡因癮頭的一個原因。一九八八年的一項研究以大學生為對象,探討咖啡因攝取與無聊的關係,發現咖啡因能減少無聊(雖然會增加「緊張」),而且受試者知道有這個效果(至少是想提振精神,差不多是同一回事)。

有趣的是咖啡因如何減少無聊。你可能想得到,咖啡因跟食物的作用差不多(促進多巴胺分泌),但背後機制有點不同。無聊是習慣性程序的結果:我們習慣了某種刺激,不再感受得到。習慣化是一種適應程序,避免我們持續接收「舊」刺激而導致分心,有助不再留意相同或重複的資訊,把寶貴的注意力保留給新訊息。想像我們從不習慣於舊資訊會是什麼樣子:我們會對一切持續保持敏銳與興奮─ 對早餐玉米片、下雨跟落葉等等。簡直永遠像是三歲小孩。習慣化則讓我們不再把注意力擺在那些不需要注意的事情上(第十一章會詳加探討這議題)。

然而,習慣化有時非我們所樂見。舉例來說,我們做重複性工作時會變得習慣,不再有興致,所以感到無聊。咖啡因這種藥物具有神奇魔力,有辦法減緩習慣化的速度,我們會比較久才覺得無聊。

這種效果跟咖啡因對大腦的影響有關。我們喝下咖啡之後,咖啡因會進入血液當中,在喝下的三十分鐘後達到峰值,然後跟腦中(尤其是海馬迴、皮質跟小腦)的A1受體結合,這些受體通常會抑制多巴胺(與其他神經傳導物質)的分泌,所以在多巴胺跟受體結合之後,抑制作用降低,多巴胺在腦中的濃度增加,興奮度與敏銳度變高─比較不會無聊。

二五%的人無聊會塗鴉,比爾.蓋茲也一樣

根據我的研究,我們當中大約四分之一的人無聊時會隨手塗鴉。我們並不孤單。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顯然也很愛隨手塗鴉,當年參加完英國首相東尼.布萊爾也有出席的全球經濟論壇之後,就留下好幾頁塗鴉。為了弄清蓋茲跟全球二六%的人為什麼無聊時會信手塗鴉,我們需要檢視無聊時的大腦。無聊的大腦沒有休息,而是持續尋求刺激。我們無聊時做的種種分類B事情(見第三十七頁,表2.1 )都是想增加大腦的刺激─隨手塗鴉也一樣。

隨手塗鴉其實是提供適當刺激的聰明策略─ 只是也別畫得太專心,忘記豎起一隻耳朵留意周圍動態。這招很適合開會或其他需要留意狀況的無趣場合。如果不用這招,我們也許得靠做白日夢跟胡思亂想來尋求刺激,太過投入,結果無法留意周遭。這招不像做白日夢那麼消耗認知資源,既可以減少無聊,又不會太過分心。

上網解悶,但上班族不願意承認

我針對上班族的調查顯然漏掉一種常見解悶方式,那就是用電子產品上網。逛網站、傳訊息和上社群網站都是我們常用的解悶方式─ 你在機場或車站隨便張望一下就會看到很多人等候時在用行動裝置上網。堪薩斯州立大學助理教授約瑟.尤葛林(Joseph Ugrin)與南伊利諾大學副教授約翰.皮爾遜(John Pearson)的研究指出,一般人工作時有六○%到八○%的時間是在上網。上網沒有列入我的調查裡有其理由,許多讓我進他們公司做調查的老闆不願認為員工會趁上班時間上網,許多公司甚至禁止員工為公務以外的目的使用網路(這很合理:研究估計企業每年因員工私下上網而損失一億七千八百萬美元的生產力),所以當我問上班族在(工作)無聊時做什麼,沒什麼人承認會上網。

其他研究也驗證我們相當仰賴上網解悶。二○一一年,皮尤研究中心網路暨美國生活研究部訪問二千二百七十七位美國人,想了解他們用手機的方式,結果有四二%會用手機上網解悶。二○一二年,《傳播與電子媒體期刊》(Journal of Broadcasting and ElectronicMedia)也刊出類似論文,以四百一十七位大學生為調查對象,發現美國人每月基於無聊而上臉書的時間達八小時。

智慧型手機當然改變了我們對停機時間的看法。如今我們一旦感覺無聊,隨時可以上網、傳訊、更新動態或發表推特。有評論家悲嘆說:「現在有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跟電子書,我們即使僅感到短短幾秒的無聊,也能點觸控螢幕解悶一下。」

以上內容由三采文化授權刊登,未經允許請勿轉載。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無聊的價值:學會留白,不再愈忙愈空虛,為人生注入樂趣、靈感與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