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種觀點:三十歲之前該不該去「壯遊」?

另一種觀點:三十歲之前該不該去「壯遊」?
(圖片來源:149902454@N08)

編輯/蕭譯婷

許多社會新鮮人會在完成學業之後先規劃一段長途旅行,而有些學生或職場工作人則會選擇休學或辭職,到陌生的異國進行一趟壯遊,時間通常長達數個月到一年以上,從既定的「完成學業後就開始工作」框架跳脫出來,也就是所謂「Gap Year」的概念。在尋找人生意義的同時,許多年輕人會將壯遊當作是對於「活在當下」這一理念的實踐。

儘管現在「Gap Year」的風潮頗盛,調查發現有超過70%年輕人都將「壯遊」視為自我實現的一種途徑,比起存款或償還就學貸款更加重要,甚至覺得出去一趟就可以找到人生解答或生活目標,但是《Forbes》撰稿人Brian Roberts認為,他們在回國之後很可能會大失所望,甚至對於未來更加迷惘。

根據美林證券(Merrill Edge)在2017年的報告中指出,千囍世代的年輕人比起他們的長輩,每年存進戶頭的錢多了36%。但是有高達63%的成年人表示,他們的儲蓄並非是為了未來做準備,而是用於旅行、吃大餐或是運動這些項目之上。

年輕人或許會認為,在日復一日的生活當中所做的一切,無論是學習技能、就學或工作,彷彿都只是在為未來做準備,自己從未真正活在當下。但若因此就選擇進行一趟壯遊,其實也不過是想從逐漸社會化、成為大人的過程中逃離,讓自己暫時不用面對來自外界的期望而已。

若非因為工作或學習,純粹只是為了旅行而旅行的話,千囍世代在花光積蓄進行一趟壯遊結束後,提著行李回到家門口時,仍要回歸現實並且面對生活中的重重挑戰,而這趟旅程其實也並不如自己當初所想像地能夠改變一生。

Brian Roberts也舉例美國史丹佛大學的著名研究「棉花糖實驗」,強調年輕人應該「先築巢、再飛翔」,在學習力最強的年紀耐心學習知識、培養技能,使自己具備在社會上立足的能力之後,才有時間與資源能夠進行一趟真正洗滌心靈的旅行。

因此,他建議千囍世代的青年人,在三十歲之前應先將時間與心力放在「自我投資」之上,無論是累積財富資本,或是能夠使自己立足於社會當中的社會資本,只有先打好穩固的基礎,才能真正去享受一趟更為精彩而有收穫的旅程。

參考出處:Forb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