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pixabay)
孩子不是不乖,而是有「心事」
從事兒童諮商工作二十多年來,我累積了許多經驗與相關知識,也透過許多機關的演講課程傳遞知識。然而在這過程中我卻發現,外表看起來很幸福的孩子,其實內心是充滿挫敗的,最可怕的是,這樣的孩子與日俱增,而父母卻渾然不知。
孩子們聚在一起的模樣像是初生小雞一樣,看著孩子們明亮的雙眼圍繞著我,然而應該是天使的孩子,卻在幼稚園裡天天上演各種事件。與同學不合、一個人孤伶伶的孩子、上課時間無法專心來回走動的孩子,或是發呆的孩子等樣貌,看了令人特別心疼。我們都希望孩子們能快樂健康的迎向幼稚園、國小以及國高中階段,唸他想唸的大學,從事他想做的工作及理想。
現代忙碌的生活步調導致父母沒有時間去關心孩子的內心世界,透過電話或電子郵件諮詢的家長越來越多,父母提出的問題大多是孩子沒有企圖心、缺乏自信心、專注力不足或是沒有朋友等,看著孩子的行為,覺得是不是大人本身有問題?因此我針對想將孩子成培養坦率幸福的父母,出版了這本集結過往經驗與知識的教養育兒書。
我在演講時總是再三強調要重視孩子的﹁面子﹂,不要損傷孩子的自尊,三歲至十歲的孩子正是自我人格養成的階段,因此孩子的面子是非常重要的。並非只有大人才需要面子,只要讓孩子知道父母會認同他們的個性、稱讚他們,保留了孩子的體面,有問題的孩子就一定會有所改變。
對孩子來說,這個世界充滿許多未知的壓力,因此需要父母不斷的幫助與鼓勵,但是有些父母別說是幫助,反而還加重孩子對這世界的恐懼。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有些父母總是使用批判性言語、否定的言論與孩子溝通。其實,只需要一點點的讚美與肯定,就可以給孩子很大的勇氣,培養他的自信心與自豪的能力,才能毫無畏懼的長大。孩子從父母的態度中養成對自我的自尊感,相信並認同,才是理解孩子內心的最佳關鍵。
洪美京
事前預告,降低孩子對外在的警戒心
即使是成年人,對鮮少見面的人也會感到害羞不安,更何況是孩子。孩子怕生,不僅結交朋友有困難,對於維繫關係也相對不容易。怕生的孩子,因無法與同儕好好相處,會長時間圍繞在朋友周圍,觀察朋友的動態,有些孩子能透過這個方式漸漸打開心門,然而還是有無法踏出第一步的孩子。這時候父母不能責罵或催促,要準備好等待孩子可以自然結交朋友的契機,隨時注意孩子的狀態。
大部份怕生的孩子與老師的關係也不太圓潤,特別是剛入學新生或是新學期開始,新的朋友與老師的存在對孩子來說是個負擔,需要時間適應。對怕生的孩子來說,強迫自己短時間內開始一段關係是件難事,必須給予適當時間。記住朋友與老師的臉,適應新的班級後,可以慢慢引導開始一段新的人際關係。親密感逐漸形成後,孩子就會慢慢向他人表現好感。怕生的孩子大致區分成兩種:
• 對於他人漠不關心,不喜歡外出、喜歡自己一個人玩。
• 對於初次見面的人或是第一次去的場合,會感到不安、不敢講話。
前者是當孩子發現有人在注視著自己時,會忍住不說話,抑制自我表現。後者則不喜歡成為矚目的焦點,站在人群中人會四肢僵硬或臉紅。有位媽媽寫信詢問:
我的三歲兒子跟家人相處時不會怕生,但是只要跟親戚,特別是爺爺奶奶面前就特別怕生。希望孩子能對久久見一面的爺爺奶奶撒嬌,但是卻一直有距離感,有點擔心。
與家人在一起時展現本來的個性,一旦外出後就緊閉著嘴,保持消極態度的孩子很多,對天生害羞、不敢打招呼的孩子來說,與長輩見面只有恐懼感沒有期待感。請父母先想想,對於恐懼的人怎麼可能打招呼呢?然而,許多父母卻不覺得不打招呼是因為害羞怕生,反倒認為孩子沒有禮貌,強迫孩子打招呼的結果,反而讓孩子更害羞、更內向。
家裡有怕生的孩子時,父母最大的煩惱是擔心他的人際關係。過度期待短時間內變成外向活潑的孩子是不對的,正在成長階段的孩子,如果過於心急的強制要求,反而會產生反效果。請想想看,如果強迫孩子﹁學學那個朋友﹂的話,會發生什麼情況呢?孩子可能會因為膽怯,最後連嘗試的力氣都消失殆盡。成人也會因為是初次見面的人而感覺不安,更何況是孩子呢?因此,必須在見面前向孩子說明今天要見面的人是誰,讓孩子知道他不是壞人,孩子就能更用平常心去面對。
父母可以在生活中利用遊戲培育孩子的社會化能力,孩子都是喜歡玩遊戲的,在遊戲中找出與朋友相處的機會,就會主動接近、結交朋友。透過遊戲,忘卻陌生後就能開始在團體間交際,也是孩子的特徵之一。
降低怕生孩子的警戒心後,孩子就能常常表現自己擅長的興趣,不論是歌唱、跑步、疊方塊等,在不知不覺中累積自信心,同時也可以克服害羞與怕生的情況。前面的案例,經過我仔細觀察發現,他最有自信的遊戲是拼圖,只要給他拼圖,他就會開心並且有耐心的一片片拼合,完全沉浸在拼圖的世界裡。而他也從專心拼圖開始,開始去關心周遭玩拼圖的朋友,自然而然的產生話題,與其他孩子有了談話的可能。
這時,孩子的眼神有了變化,從怕生的情況,轉變成願意主動與朋友接觸,他的人際關係就會漸漸變好。若只想著我的孩子哪裏不好,哪裏需要改進,孩子只會漸漸與我們疏遠,怕生這個情況也是一樣的,世界上的每個人都可能會有這樣的特徵,認可孩子的資質,有智慧的協助孩子,才是做父母最需要的能力。
以上內容由采實文化授權刊登,未經允許請勿轉載。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爸媽,我也要面子呀!:孩子的心事並非小事,解讀43個孩童行為背後的「內心小劇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