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stocksnap)
也許你也讀過《論語》,我對孔子所說的這句話一直印象深刻:「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這意思是,君要做仁君,臣要做忠臣,父要做慈父,子要做孝子,延伸至夫婦兄弟朋友,各有其應該遵守的倫理,此即五種人倫之教。
我們的成長背景都深受儒家思想的影響,但並非每個家庭都做得到,因而常有人說:「家家有本難念的經」。那麼,我就拿其中一本經來說說吧!
小琳是個美麗的人妻,有了一個可愛的女兒,但他有個「不檢點」的母親,長年外遇給父親戴綠帽,也沒有盡到母親的職責。小琳是被父親一手帶大的,他從小回家就不見母親身影,也一直恨母親偷交了男友後就連家也不回。
他總是得不到母親的照顧呵護,因為母親眼裡只有愛情、只有新鮮感。只要有新的男人,母親就更渴望從對方身上獲得照顧,黏著新男友,直到分手才回家。可父親卻仍是開門迎接他,哄他開心。
小琳非常恨,明明母親已經五十多歲,還當了外婆,為什麼還這麼不收斂?由於自身的成長經歷,使得小琳非常疼愛女兒,極盡所能地給予一切,並且避免女兒與他的母親接觸。但小琳卻漸漸地發現,女兒並不快樂。因為他給的太多了,而女兒甚至抱怨,為什麼不能跟外婆在一起?用心良苦的小琳感到相當受傷。
終於,在心理成長的課程裡,小琳逐漸看見了過去沒看見的母親──生長在貧窮又多子的大家庭裡,男尊女卑的觀念,又加上母親的表現沒有特別優秀,令他從小就被忽略。
長得漂亮的母親也渴望多一些物質可以來打扮自己,但卻一直沒有被滿足。而小琳的外婆則是苦於養家,更苦於在家族中取得一席之地,根本沒有好好關注這個女兒。
其實,小琳的母親沒有真正長大過,一直是極度渴望被愛與被照顧的小女孩。我們都以為,孩子長大了很多事情就自然會懂,但沒有人真的教會小琳的母親怎麼照顧自己,所以他更不懂得如何照顧小琳,也無法當好一個母親,使小琳留下許多的失落和憎恨。
小琳之所以對女兒過度寵愛,就是為了彌補過去自己沒有在母親身上感受到的母愛。
*****************
親愛的,你可否懷疑過自己是父母親的孩子?如果是親生的孩子,又為何這麼不受到重視呢?你生氣著、憤怒著。而當你向父母抱有這樣的情緒時,是否想過你的父母怎麼了?
在不被重視的家庭中成長的孩子,如果不曾有機會跳脫,或者重新學習,自然會成為不曉得怎麼重視孩子的父母。所以,「當好父母」這件事,是很困難的。
然而,我們終究要學習的是,轉化對父母的情緒。你一定不相信,你對父母的情緒終有一天會成為你的孩子對你的情緒。就如上述,小琳氣母親外遇,女兒則氣他凡事都要管、凡事都充滿限制。小琳的情緒持續在家族中流竄,直到他願意面對與轉化為止。
如果,你發現你有這些跡象,可以試著這麼做:
❶ 「當自己的父母」:你一定覺得很荒謬,但簡單來說,是學會像你渴望父母照顧你一樣地來照顧自己。如此,你才有力量去愛、去原諒他人。
譬如,從小我就很嗜睡,總是一再按掉鬧鐘,直到我真的覺得睡飽才願意起床,但每次起床我就深感罪惡,一直責怪自己,覺得很不自律。在心理學的學習中,我才意識到,原來我內在有嚴格高標準的管束,像嚴父一般訓斥我。當我意識到後,我開始思考,究竟我希望什麼樣的聲音叫自己起床呢?
後來,我開始練習用溫暖媽媽的聲音叫醒自己,用一種溫和又理解的聲音,像是:「昨天你工作十個多小時,一定很累,再睡一會兒吧!」而在過程中,我經驗到內在的支持,卻同時面對內在矛盾,因為訓斥的聲音也會隨後出現:「賴床就賴床,這麼多藉口!」所以要持續當「溫暖媽媽」並不容易。
當我們願意對自己持之以恆地傳遞溫暖,將有辦法累積足夠的力量,在愛和包容自己的過程中也學會去愛別人。可是當我們都無法對自己溫和,回到父母身上呢?
❷ 「同理父母」:從他們的成長經驗去理解他們,帶著慈悲與寬容,看見他們的痛與苦。
無法溫和對待我們的大人,往往內在也有個嚴厲的聲音控制他們,有時候並非他們不愛我們,而是他們認為,嚴厲也是一種愛,但卻阻礙了我們對愛的接收。當我們感受不到愛,會有很深的痛苦和怨恨,便很難對自己給出愛或回應父母。若能夠從自身出發,看見愛自己過程中所遇到的困難和障礙,就能深刻地理解父母。同時,我們也可以從自己的成長經驗裡,去體會父母的成長經驗的匱乏和無助。
❸ 「愛與原諒」:在覺察與理解之後,帶著這股力量來愛你的父母,原諒他們的忽略與失職,看見他們的有限,並理解這一切行為背後的心理狀態。當我們在心中可以達到這個層次的和解,很多情緒就得以昇華,轉化為愛的力量,去滋養身旁的人。
❹ 「欣賞自己」:欣賞與感謝自己,這麼努力地過生活。
「沒有一種覺醒不帶著痛苦。」榮格這麼說。往往是成長和生活裡累積的痛苦,讓我們必須在痛苦中調整。而覺醒的過程,需要對自己的支持和陪伴,因此欣賞與感謝自己,看見自己努力地過生活,也努力地面對議題,是不可或缺的一環。
親愛的,「回家」這條路一直都很難走,但我們沒有別條路可以走了,而走下去的力量來自我們身上。我知道有時會不想做,或者越走越憤怒,感到不甘心,但其實你並不孤單,而且你很勇敢地承認,你一直以來認為的瘡疤,或者令你覺得羞愧的家庭。這股力量在覺醒之後,會帶給你輕盈且嶄新的人生。
以上內容由遠流出版授權刊登,未經允許請勿轉載。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做自己最好的陪伴:找回安全感,讓你內在小孩不害怕、不寂寞的療癒五堂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