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生下半場尋找意義的杜拉克十項原則
(1)了解自己
杜拉克說:「在追求成功的路上, 人們往往把重新定位(repositioning)想成失敗時才做的事。但我認為重新定位應該在你成功的時候做,因為這時候你才承受得起。」但杜拉克也指出,你必須先了解自己、知道自己屬於哪裡,才能夠重新定位以追求意義。
(2)重新定位以追求充分的效能和滿足
杜拉克說:「在職業生涯的早期,人們通常只展望未來相當有限的一段時間,例如四年左右。更長遠的事就無法設想了。」但是,在取得某程度的成就之後,更遠的事就能設想了。「忽然間他們開始思考二十年、三十年、甚至更遠之後的選擇。」這種長期展望往往讓某些情況變得空前清晰。
(3)找到自己的存在核心(existential core)
杜拉克說:「一個人的成就高低,與他處理人生基本問題的能力息息相關。我認為最成功的人,是那種有堅強信仰的人。⋯⋯宗教信仰、宗教承擔與參與社會的成就,有顯著的相關性。」
(4)「把人生當作自己的最後階段來過。唯一值得追求的目標,是在平凡的人生中活得有意義。」
(5)計劃不大有用
杜拉克堅信「機會不請自來」,所以我們必須靈活應變,在合適的機會出現時及時把握。「過度規劃可能讓你看不到機會。⋯⋯機會會來敲門,但只敲一次。你必須準備好應門。」
(6)了解自己的價值觀
杜拉克說:「如果你對自己的工作毫無敬意,你不但無法做好工作,還會因此而腐化, 最後還可能毀掉自己的人生。我舉個例子:99%的醫師不該成為醫院的行政人員。為什麼呢?因為他們不重視這種工作。他們是醫師,他們覺得醫院行政事務是辦事員的工作。」
(7)界定自己的美好結局
杜拉克說:「我的成功定義在很久之前改變了。我熱愛顧問工作和寫作:我做這些事時,常常投入到忘了時間。不過,現在對我重要的事,是人生有個美好的結局,以及因為一些有意義的事而為人所記得。對一些人的人生有貢獻,是個值得追求的目標。我真心希望別人記得我曾經幫助幾個人去做他們想做的事。」
(8)了解栽種與收穫的差別
杜拉克說:「有很多年時間,我以我的產出衡量自己的工作,主要就是看我寫了多少本書和其他文章。有很多年我很多產。現在我沒那麼多產了,因為現在是我收穫的時候,不是栽種的時候。」
(9)光有好意是不夠的;請釐清你想要什麼成效
非營利組織往往成效不佳,因為「他們不怎麼關注成效,甚至根本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成效。他們好心好意,但正如這句名言所講,通往地獄的路是由善意鋪成的。」
(10)認清「不再學習、不再成長」的壞處
杜拉克說:「我看到愈來愈多人活到約45歲時,非常成功,在工作和事業上表現傑出。但是,據我的經驗,他們有三種結果。有一類人會退休,而他們通常活不久。第二類人繼續做他們一直以來的工作,但逐漸失去熱情,因此生活也失去一些活力。第三類人繼續做原本的工作,但同時尋找機會做出貢獻。他們覺得自己得到了很多,因此希望有機會回饋社會。他們不滿足於只是捐款,希望參與,希望以比較積極的方式幫助其他人。」杜拉克指出,有美好結局的是第三類人。
設想美好、有意義的人生下半場,並為此做準備。如果出現可以讓你向夢想邁進的意外機會,問自己:「如果我現在要把握這個機會,必須做些什麼和付出什麼代價?」
摘自時報出版《我在彼得.杜拉克身旁的一年——杜拉克的52週教練課,學習高效領導、探索人生價值》
圖片來源: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