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別前一定要學會的四件事:練習寬恕、感謝、愛與別離

告別前一定要學會的四件事:練習寬恕、感謝、愛與別離

練習表達謝意

明確地感謝他人,是一種慷慨的行為。藉由說出我們被贈與什麼,我們提醒自己,體驗是如此豐盛,我們是如此富足。

十四世紀,德國的基督教神學家、哲學家兼神祕主義者埃克哈特大師(Meister Eckhart)曾寫道:「如果你一生中唯一說過的祈禱詞是『謝謝你』,那便已足夠。」

當你所愛的人對你展露笑容時,請花一點時間感謝他。下一次,當你讓孩子上床入睡、或是在你與伴侶就寢前,試著列舉今天對方做出讓你感動,並且實踐你們共同人生責任的每一件事,以感謝你們能夠共享這些連結。

留意他人給予並對我們展現關懷體貼的小細節,我們將更能感受自己的生活,更關注自己的好運,而非問題。如果我們持續勤奮地實踐這些行為,生活中就會充滿感謝之情。

歡樂的自傳

著名榮格心理學專家維雷娜.卡斯特(Verena Kast)在不凡的短篇集《喜悅、靈感和希望》(Joy, Inspiration, and Hope)中,談論到如何幫助人們創造出歡樂的自傳。這種技巧協助她治療憂鬱症患者,輔導生命瀕臨盡頭的人們。我發現這是一種很有效的方法,協助人們以正面、有建設性的方式回顧人生──尤其當他們失去所愛或密友而悲慟不已的時候。

「歡樂不允許隔絕,」卡斯特寫道:「無論好壞,歡樂是一種使我們放鬆警戒的情緒。歡樂使我們放開胸懷……歡樂是我們最不可能自省的一種狀態。在歡樂的時光中,我們就是真實的自己;沒有必須該做的事情……歡樂時,我們感到自信與自我接納,知道我們的存在並不是事不關己。換句話來說,當我們接納自己,我們可能感覺被世界開心地接納,感受到一股超越自己、超越他人、超越靈性的共鳴。」

你可以從回想小時候開始著手,創造屬於自己歡樂的自傳。你當時感受到什麼樣的歡樂?你是那種快樂時會傻笑或唱歌的人嗎?隨著你稍微長大,什麼事依舊能讓你開心:耶誕節早晨、生日或是特別的家庭旅行?在你的青少年時期,什麼事情能帶來歡樂?也許是在成功的鋼琴或舞蹈演出之後;或是當你在足球或橄欖球比賽中得分;也許你記得自己與父親或母親感覺特別親近的那段時光;或是你陷入初戀的時候。

你人生中的歡樂怎麼了?我們許多人已經遺失了歡樂。也許我們視歡樂為自我放縱或幼稚。然而,歡樂是人生合理正當的一部分──健康生活的必備品。

什麼能使你歡樂?跟嬰兒或小孩子玩?拜訪朋友或家人?藝術、音樂、老電影、推理小說或漫畫?經常將歡樂帶入你的生活很重要──即使這句話聽起來有點自我放縱的感覺。將歡樂視為你被建議每日必須服用的重要維他命。「維他命J」(註:歡樂的英文為 Joy,故作者取其首字母,暱稱為維他命J)對你的健康福祉很重要。

有趣的是,當我詢問陷入絕症困境的人,過去有什麼使他們快樂的事情,常常發生驚人的情況。即使他們飽受痛苦折磨,當他們回憶起童年往事,表情常為之一變:他們流露出笑容,有時還會放聲大笑。

絕症患者在死亡逼近時,還能體驗到這種歡樂的境界,並非不尋常的現象。每一刻與每一次的人際互動,都變得很珍貴。瀕臨死亡的人,不會將這些事情視為理所當然。瀕臨死亡,帶來赤裸裸的誠實與脆弱,即使看似無關緊要的互動──或僅是另一個人的存在──都可能代表著神奇的禮讚。感謝與歡樂高度相關;練習感謝,正是將歡樂帶入我們生活的好方法。

藉由說出感謝,我們使自己變得開闊。明確地感謝他人,是一種慷慨的行為。藉由說出我們被贈與什麼,我們提醒自己,體驗是如此豐盛,我們是如此富足。我們將注意力投注在擁有的事物上,而非我們所缺乏的。在大部分情況下,我們發現自己已經擁有需要的事物。我們開始理解,自己得到了這麼多的贈與。

生命即將走到終點的人,可能看似迷失在過去。累積的人生體驗,帶來的重量、緊實與豐富,使他們迷離。他們通常會對自己的人生與已識的人,表達強烈的感謝之情。一句古老的法國諺語說:「感激乃心之記憶。」秉持感謝之情,我們彼此讚美真我,讚頌相互形塑並影響了人生。

瀕臨死亡的人,似乎掌握了他們豐富的人生體驗。即使生命正在流逝,即使他們面臨終極的失去,仍感受到滿滿的慈悲與關愛。這一部分的垂死表現──事實上,正是獲得了圓滿的感受與深沉的寧靜──特別常見於有家人支持(包括人道關愛的安寧療護)的臨終者身上。

我自己體驗過感謝的力量與臨終前的轉化,我永難忘記曾經被贈與的感謝禮讚。

以上內容由大好書屋授權刊登,未經允許請勿轉載。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告別前一定要學會的四件事:練習寬恕、感謝、愛與別離

圖片來源: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