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偕詩敏
許多電影並非真人真事,但我們總看完覺得這就是自己的寫照。當然《華爾街》不是真實的,不過當我們的生活與金錢息息相關,要如何讓自己順利度過難關,少走冤枉路呢?Steven Kaufman,擁有CPA、MsEDE(The Master of Science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entrepreneurship)並接受FOX、 ABC、CBS、CNN等多家媒體專訪,他在《Entrepreneur》中分享六部與金融有關的電影,以及我們該從中學習的想法。
1. 《華爾街》─ 執意的貪婪使人自食惡果
在奧立佛‧史東的《華爾街》之中,麥克‧道格拉斯飾演Gordon Gekko,一位企業襲擊者(以敵意收購來掌控公司),這反而讓他成為反英雄的經典例子,最終那份貪婪為他帶來了後果。不過在裡頭真正讓我們醒悟的不是Gordon,而是由查理‧辛飾演的Fox。為了效仿Gordon,Fox不惜將賺來的錢花在大房子、精緻晚餐和昂貴藝術品上,對這個初入職場的股票經紀人來說,他根本就負擔不起。
面對排山倒海的帳單,他不但從事內線交易(insider trading),甚至背叛自己的父親,這一切能換來什麼,一件好看的西裝?或許心存一些貪婪能激起我們獲得成功的欲望,讓口袋多點錢。但是當賺錢成為你每天醒來的唯一目標,你正走向自我毀滅(self-sabotage)
2. 《錢坑》─ 想獲得,感性與理性要並存
湯姆‧漢克斯和雪莉‧隆在電影中找到他們夢寐以求的房子,他們盡信賣家的話,未經財務盡職調查(due diligence)就買下房子。在水深火熱之中,那棟房子所需的修繕費甚至讓他們掉入更大的錢坑。雖然這劇情聽起來好氣又好笑,但或許對許多人來說可能是切身之痛啊!
買房前記得做好功課,並依照你的預算來選房,以免日後多走冤枉路,悔不當初。
3. 大亨遊戲 ─ 高壓手段導致銷售與買方的兩敗俱傷
亞歷‧鮑德溫的經典名句「一定要成交(Always Be Closing)」,聽在精明能幹的推銷員耳中一定熱血沸騰,燃起鬥志。但是過於高壓的手段只為了成交案子,最後傷的不僅是別人,更是自己。為了成功,電影裡的人員工不惜說謊、勾心鬥角,甚至偷竊來保住自己的飯碗。
沒有一份工作會值得賭上你的自尊、你的正直,只為了換取成功,戲如人生,那些電影裡的角色最終也學到教訓,但一切仍太晚。
4. 《華爾街之狼》─ 逃的了一時,逃不了一世
李奧納多‧狄卡皮歐飾演的 Jordan Belfort善於銷售垃圾股(Junk stocks),他利用人心的貪婪賺進好幾百萬,在他富有同時,他的客戶卻反而被逮捕。現實生活中,Jordan最終仍因為欲蓋彌彰的謊言,和那些非法勾當而被逮捕。而現實生活中也有許多像他一樣的人,想讓你受騙上當。
從事投資時,你不能只聽你想聽的部分,挑戰眼前那位想說服你買股的人。從專家口中取得有用資訊、建議,而非販賣的人。當有人稱讚這個股好得不像話時,相信你的直覺、質疑。
5. 《社群網戰》─ 捍衛你的百萬元點子
每個創業的人都想要快速致富,靠著想法賺進幾百萬元。然而當我們真的在這條上時,保護自己的點子是不可或缺的。這也發生在現今廣泛使用的「臉書」上,在臉書名字還沒發明前,The Winklevoss Twins這對雙胞胎早想出了社群網站的點子,他們還讓Mark Zuckerberg 參與幫忙。但是這對雙胞胎從沒給他過正式文書或是雇傭合約,因此沒有證據能表達這對雙胞胎才是這個智慧財產的擁有人,或是競業限制合同(離職後不可洩漏商業機密,不予原企業競爭)
Zuckerberg 後來帶著這個點子,為他創造巨額收入,The Winklevoss Twins 才趕緊向他提起訴訟。如果他們再有多點社會歷練,或許不會這麼晚才開始捍衛自己的智慧財產。
6. 《大賣空》─ 明白你是對的,並堅持你的信念
隨著《大賣空》劇情性的起伏,我們學到一件事──當你知道、明白、了解你對的,即使你沒什麼信心,也要堅持到底。從史提夫‧卡爾飾演的厭世銀行家,到克里斯汀‧貝爾扮演的基金管理人,他們不斷受到身邊人影響,告訴自己其實是錯的。但是他們不斷找出證據,並堅持下去,只因為他們看見別人不會發現的事情。後來事實也證明他們是對的,也讓他們在2008年金融風暴時沒有受到太大波及。
首先你要夠確信自己是對的,一旦你的抉擇做出,就告訴自己不要被別人說服。
參考來源:Entrepreneur
圖片來源:Benjamin Baláz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