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的健保制度讓美國大為羨慕,魁北克的醫療照護力量和資源的確顧及每個國民(也包含所有合法居留的外國學生和新住民)。
人在魁北克,懷孕三十一周的太太羊水突然破了,我們緊張地趕赴醫院。醫生判定為早期破水,只能臥床到生產,兩個星期後羊水流光了,胎兒頭上腳下得緊急剖腹。住院超過兩個星期,早產的兒子則住了將近一個月,臨走前我到櫃臺結帳,櫃臺的工作人員瞪大眼睛看著我說:「你直接走就好了,看你方便早上走還是下午走都可以!」我的問題彷彿很奇怪。
沒錯,無須繳費,因為健保已經給付了。太太臥床的三餐,使用的衛生護墊、嬰兒的尿布、奶嘴、溼紙巾等都由健保供應,沒有自費的部分。只有一天三塊錢的電話費,醫院會寄收據到家裡請款。
加拿大的健保制度讓美國大為羨慕,每次總統選舉最熱門的議題之一就是全民健保,從柯林頓到歐巴馬,民主黨的候選人都想學加拿大。我做為一個外來者,深覺魁北克的醫療照護力量和資源的確顧及每個國民(也包含所有合法居留的外國學生和新住民)。
分層負責的醫療制度
加拿大地緣廣大,每個地方的醫療資源不同,我所居住的魁北克,相對來說是醫療資源較豐富的地方,最底層的社區服務中心(CLSC, Centre local de services communautaires)類似臺灣的衛生所,負責疫苗和衛教工作。
由於我的兒子早產,政府非常關注,從兒子離開加護病房的第一天,社區服務中心的護士就進行家庭訪視。除了告訴我們照顧早產兒的知識,確定家中的嬰兒床符合安全標準,還安排定期回診的診所,並詢問我們在當地的社會支持,以確保新生兒能夠獲得良好照顧。
社區服務中心往上一層的是分門別類的診所,以太太的經驗而言,從懷孕初期到定期的門診都在社區診所,她的醫師畢業於麥基爾大學,父母都是麥基爾大學的教授,而加拿大第一名的醫學系就是麥基爾大學,這樣有名的醫師應該很搶手,需要靠關係才能掛號吧?
不需要,我們這種一般的國際學生也預約得到,門診在我們方便到達的地方。第一次產檢,醫師除了瞭解胎兒的狀況,還為太太檢查全身,詳細問診,確認病史。一次就看了兩個小時,所以一天無法排太多孕婦,如果醫師想利用健保的件數來賺錢,恐怕不可能。由於醫師一天只看固定數量的病患,在固定時間下班,而且看診仔細,所以相對而言等待時間較長。有些朋友抱怨加拿大看診等待時間過長,但那是對於「可以等待」的病情而言。
至於太太羊水破了這種事,馬上到大醫院掛急診,而且知道她隨時可能會生產,早產兒需要在具有相關設施的醫院才能獲得良好的照顧,立刻安排我們搭乘救護車轉診,一刻都沒拖延。這樣的醫療分層制度,按輕重緩急處理病患,不容易有浪費醫療資源的問題。
除此之外,加拿大的醫院沒有多剝一層皮,要你繳掛號費,從懷孕、照超音波、抽血、住院、三餐飲食、醫療耗材和新生兒的必需品,都由健保負擔。
制度良好且健全的健保
從七○年代以來,加拿大的健保實施將近半個世紀,只有第一代有虧損的狀況(雖然有虧損,但營運狀況仍然是世界最好的健保制度)。我們以為臺灣的健保很了不起,但是從第一代到討論中的第三代健保,都面臨即將破產的危機。
加拿大的健保由每一省統一費率。魁北克省沒有所謂的健保費,只要每年申報所得稅就獲得健保的資格。沒有收入的人,每年則繳兩百多元加幣的健保費(臺幣五千元左右)。除了提供省民健保,也讓第一線的醫師得到保障,保障他們的工作權。
如果遇到醫療糾紛,每個省分都有「醫療保護協會」(CMPA),提供醫療責任險,省政府會以公費請律師幫忙打官司。如果確有醫療疏失,由省政府付九成以上的賠償金,因為他們知道生產和醫療過程可能出現不確定因素,所以要能保障醫師的工作權。
對生育和養育同等重視
除了提供安全的醫療環境,加拿大政府也提供適當的賦稅減免、牛奶金、托兒補助,大學學費也十分低廉。加拿大明星學校都是公立的(排名世界前五十名的麥基爾、多倫多和英屬哥倫比亞大學的學費都只有美國學費的十分之一或更少)。
我身為加拿大的新住民,雖然產下魁北克之子,但社會支持較少,幸好政府透過健保、衛教到養育,以各種輔助讓新移民得以安心扶養下一代。
本文授權刊登自時報/ 胡川安【絕對驚豔魁北克:未來臺灣的遠方參照】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