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為什麼如此尊崇黃埔軍校:三次拯救中國,短短二十三屆培育數百位將軍的奇蹟學校

war-1283418_640

沒飯吃不是因為沒經費,而是「訓練挨餓」

8月的一天中午,來自山東的李仙洲發現,午飯沒有饅頭了。原來,由於白麵比大米貴,軍需部取消了饅頭供應。

【不要錢不要命的訓練】

北方人吃饅頭,不吃窩窩頭(編按:一種用玉蜀黍粉或高粱製成的麵食)或米飯,他的胃受不了,而且大米裡面有沙子,一吃就有,牙齒會受損,他們因此提出抗議。後來,當時的政治部主任和校長都說這是好事,當軍人連這種苦都吃不了,還當什麼軍人……為了革命,不要錢、不要命。

——李德強(黃埔一期生李仙洲之子)

當時,由於經費不足,黃埔一期每人每月的伙食費只有6元毫洋(編按:舊時通行於廣東、廣西一帶的貨幣),平均每天只有2角,這讓軍校食堂難以為繼,有一段時間甚至只能以蘿蔔苗充饑。

負責為軍校籌款的人是廖仲愷。廖仲愷1877年生於美國加州舊金山,出身旅美華工家庭,25歲留學日本,加入同盟會。回國後,任中華革命黨財政部副部長,在黃埔軍校擔任黨代表。為了籌得款項、穩定學生的情緒,他忍辱負重、委曲求全,常常要在掌握財權的軍閥住處等到深夜,拿到他們的簽字領到錢,軍校往後幾天才能夠開飯。

張治中在《黃埔精神與國民革命》一文中回憶說:

當時,廖先生擔任本校第一任的黨代表,他擔負籌措經費的責任。廣東的財政和一切稅收機關,通通被軍閥把持在手中;而這班軍閥明擺著反對黃埔,根本就不樂見我們黃埔成立和存在。廖先生常常向我們講起籌款時碰到的種種困難,其間他幾乎都要落下淚來。他一知道本校明天的伙食沒有著落,今天就會為此四處奔波。直到下午8、9點鐘,若還沒有籌到錢,他只好跑到軍閥的公館裡去……。

在一次大會上,廖仲愷對黃埔一期的學生說:「這幾天大家能夠開飯,是何香凝(廖仲愷妻)把自己的首飾拿去抵押,才能在東堤糧店買到數百擔大米。」以下是蔣介石致廣東省財政廳長古應芬的親筆信,字裡行間道盡軍校的困難與無奈:

湘芹先生大鑒:近日拮据至極,幾不能支,此款究竟能否照支?和風回信如何?他若知校中困難情形,當不致此,如果長此下去,只有逼我離去。

有一次,蔣介石下令,教官、學生都要練習挨餓,不吃午餐,但是要照常出操、野外演習。蔣介石給出的理由是:這是為了訓練在戰場上得不到補給時,也能餓著肚子打仗。實際上,這不過是學校經費嚴重短缺所致。

這樣的「訓練」,有時還包括不吃晚餐。雖然時常吃不飽肚子,但朝氣蓬勃的學生們很會苦中作樂。飯前,有同學敲著飯碗為當時最流行的《國民革命歌》填上新詞:「肚子餓了,肚子餓了,要吃飯,要吃飯。隨便弄點小菜,隨便弄點小菜,雞蛋湯,雞蛋湯!」

經費困難,局勢危急,辦學艱辛。有位滇軍軍長曾經對蔣介石說:「你在黃埔辦什麼鳥學校,你那些嬌弱的學生兵,我只需派一個營就可以繳你的械。」當面受辱的蔣介石,反而更加堅定了信心,把主要的精力都放到軍校上。

黃埔一期生結業式

1924年11月3日,孫中山乘永豐艦來到黃埔,檢閱軍校第一期學生和教導團的制式操練。看到黃埔學生經過半年的訓練,佇列整齊,操法嫺熟,孫中山大為欣慰。下午5時,孫中山在軍校俱樂部演講,聽講的教官和學生有兩千多人。

不久前,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編按:也稱為首都革命,1924年10月23日,馮玉祥率部下返回北京,包圍總統府,迫使直系控制的北京政府下臺),囚禁總統曹錕,推翻北京直系政府,邀請孫中山北上共商國是。

孫中山離粵北上時,於11月13日船經黃埔,登岸與黃埔軍校教官、學生話別。孫中山說:「今觀黃埔軍校學生,能忍苦耐勞,努力奮鬥,必能續吾之革命事業,必能繼續我之生命,實行我之主義。」黃埔軍校第一期是孫中山親自教導出來的。他為本期學生的成長,傾注了大量心血。黃埔一期的特別之處,也在於此。

1924年11月8日,黃埔軍校第一期舉行畢業考試,成績合格者共465人,11月30日畢業;本期第6隊學生一百多人,則於次年2月畢業。

此時,中國政局動盪,連年戰火,列強對中國虎視眈眈。面對內憂外患的祖國,黃埔一期學生走出校門,懷著各自的抱負,走上波瀾壯闊的人生舞臺。他們在中國革命史、抗日戰爭史上,都寫下了關鍵的一筆。

 

本文授權刊登自大是文化/ 曾慶榴 《中國為什麼如此尊崇黃埔軍校:三次拯救中國,短短二十三屆培育數百位將軍的奇蹟學校

sd13sd1中國為什麼如此尊崇黃埔軍校:三次拯救中國,短短二十三屆培育數百位將軍的奇蹟學校

作者:曾慶榴
出版社:大是文化

 

圖片來源: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