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孩子開啟第101道門:67堂新父母課,我們所養成的乖,也許正是讓他們無法高飛的束縛

father-1383159_640

當我們對孩子說:我也不會,那就是孩子啟動學習的開始

記得小時候,有不會的或是不懂的問題,第一個最想找的就是爸爸媽媽,再來就是問老師,但往往最後是誰也沒問,就把問題留在心裡或是課業呈現著不佳的狀態!

為什麼不問呢?回想我的經驗以及一些朋友的回憶得到一個結果,那就是會被罵或是被唸!像是,這個問題這麼簡單也不會?上課有沒有專心聽啊?怎麼這麼不用心?這真是一個笨問題……我想,聽到這些話,任誰也不想問了!

也許有些人會說:那也可以問同學啊!而且,問問題被罵一下有什麼關係?這也可以作為警惕,上課時要專心,有問題就要舉手問,學習是需要厚臉皮的,古話一句:不恥下問!

不懂是正常的,什麼都懂才是問題

我們之所以要學習,就是因為沒有人是全能的,一定是有優缺的,像是邏輯強的人,也許文情就會少一些,而感情濃烈的人,就很可能無法理性分析冷靜思考。如果,提問本身會帶來不專心、不聰明、反應慢等制式標籤,那我想應該沒有人會願意為了搞懂問題而願意去被貼標籤。

很可惜,在過去我們是這樣被要求長大的。問問題就是被貼上標籤,所以就慢慢學會了,有問題要自己想辦法找答案,而這樣得到的答案卻很可能是錯誤的。有的透過考試知道自己孩是搞錯,但依然無法知道正確答案,一路慢慢成長,就也習慣了似是而非的看待問題,心中有疑問也不敢提出來,這在職場上也是常見的現象。

其實,每個人一定有不懂的事情,也都知道請教有經驗的人,會比較容易理解這問題的來龍去脈,但就是無法接受自己被發現有不足的地方,就寧可自己去找網路資料或是不認識的陌生人請教!從網路一些知識分享網站的蓬勃可見一斑。

不懂是正常的,什麼都懂,那才是問題!

當我們接受自己的不足,才能發現孩子的疑問

過去的成長經驗,讓我們成為父母之後,也會習慣性的、不自覺的表現出我們什麼都懂的形象,不知不覺的複製了過去被對待的經驗,在與孩子的互動中,就顯露了那些負向標籤的訊息,這樣的訊息是最容易傳遞給孩子的。

孩子為了擔心自己會被貼上不好的標籤,於是也開始要裝懂或是忽略問題,就要避開讓父母知道自己那裡不懂,一來很可能就被罵,再來就可能要加重學習,數學搞不懂就補數學……這是另外一種可怕的發生!

因此,我們若要清楚的知道孩子是否有疑問或是困境,就得先接受並承認自己的不足,讓孩子知道不會、不懂是很正常的,就連爸媽已經是大人了,也都還有不會、不懂的事情。也因為這樣所以才要不斷的學習,吸收新的知識。

這對於孩子來說是個非常大的正向力量,當他知道不懂、不會是正常的,自信心不但不會因為提問而損及;反之,會有更大的增強,相信自己透過提問、學習就會越懂越多,能力是可以累積的,是可以學習的。

對孩子說:我也不會,那就是他啟動學習的開始

很多爸媽問:這樣告訴孩子,那孩子會不會更不想學習?會讓孩子認為爸媽都不會了,那我不會也沒有關係啊!這會不會產生負效果?

孩子的確有可能出現此一現象,但這不是因為爸媽說不會而產生的,是家庭生活經驗的影響。如果平時家中成員(尤其是父母)對於不知道的事情就帶過,不去探究真正的答案或是正確做法,那麼孩子就會出現上述的情形。

所以,跟孩子說:我也不會,並不會削減孩子的學習動力,反而會激發孩子想學習的激動,若我們能夠再加以賦予重任,請孩子學習到之後,擔任我們的小老師,回家來教我們,這個責任將會讓孩子更有動力的去探索答案,因為這會讓孩子覺得自己是很重要的,探索得到的答案更是有價值的,因為要把爸媽教會。
為了孩子能夠擁有更棒的學習能力與動力,就算是要我們假裝不會,我想做父母的一定都會願意的,更何況,我們懂的本來就不是全部。

 

本文授權刊登自時報/ 李玫玨 《為孩子開啟第101道門:67堂新父母課,我們所養成的乖,也許正是讓他們無法高飛的束縛

sdsd12為孩子開啟第101道門:67堂新父母課,我們所養成的乖,也許正是讓他們無法高飛的束縛

作者:李玫玨
出版社:時報

 

圖片來源: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