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牛仔褲換噴射機?沒上過課就能讀通的經濟學,讓你的人生爽度(效益)達到最大滿足。

trouser-pockets-1439412_640

吃自助餐的學問

吃自助餐,也是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追求效用的極大化。吃自助餐時,胃是可利用的資源,其容量有限。胃容量就相當於消費者的收入。吃自助餐要解決的問題是讓自己吃得值得,儘量達到最大的滿足。那麼怎麼做到呢?

要每樣都吃點。喜歡的多吃點,不怎麼喜歡的,也多少來一點。不能看見一種喜歡的菜就一直吃,因為雖然喜歡,但再好吃的菜都是邊際效用遞減,每多吃一點味道就淡一些。所以吃一點它之後就該去吃點別的。因為別的菜還沒有吃過,它的邊際效用較高,吃前一種就不如吃這個划算。

吃自助餐的最佳狀態是,吃每種東西最後一單位的效用(也就是邊際效用)都相等。吃的每一口,相當於前面一單位的貨幣。目標就是吃的每道菜最後一口的滿足感都一樣。一般而言,吃每種東西的數量當然可以是不一樣的,但不管喜歡的還是不喜歡的,最後一口的滿足感,即邊際效用必須是一樣的。

空城計其實沒有那麼神?──不完全資訊動態賽局

「不完全資訊動態賽局」,即資訊是不完全的,雙方都有一些資訊對方不知道,而且行動有先後。

我們再假設賽局雙方已經打過多次交道,對於對手的類型已經很清楚,不像靜態賽局那樣只知道類型的機率分布。這時,做決策相對容易,並且可以有確定的結果。

空城計的故事就是一個著名的「案例」。

諸葛亮錯用馬謖,丟了街亭,正在西城縣苦惱下一步怎麼辦。他沒有想到司馬懿的大軍已經神速的到了城外,此時諸葛亮已把人馬悉數派出,身邊沒兵可調遣,形勢萬分危急。

這時他想出了一「妙計」,《三國演義》中說他「乃披鶴氅,戴綸巾,引二小童攜琴一張,於城上敵樓前,憑欄而坐,焚香操琴」,非常鎮定自若。

司馬懿到了城下,看到諸葛亮如此動作,嚇壞了,急令撤軍。諸葛亮用一座空城,便將司馬懿的大軍擊退,成為千古美談。這事純屬瞎編,但我們姑且認為這件事是真的,編造故事的人一定是想透過這個傳奇故事來歌頌諸葛亮的足智多謀,反襯司馬懿無能。

那麼,這個目的達到了嗎?好像是達到了,因為老百姓對此津津樂道,對諸葛亮佩服至極,對司馬懿嘲笑有加。

不過仔細想來,卻並非如此。用賽局理論來分析一下。

根據《三國演義》的描述,諸葛亮與司馬懿長期打交道,比如諸葛亮六出祁山,多次跟司馬懿過招。而實際上,諸葛亮只五出祁山,兩個人只打過一次交道,就是諸葛亮最後一次北伐,兩人隔渭水對峙。

我們不計較這些,假定兩人真的打過多次交道。兩個人西城的對峙是一場不完全資訊的動態賽局。因為司馬懿不知道諸葛亮在城裡有重兵,還是像司馬昭說的那樣,只是空城;諸葛亮也不知道司馬懿是否會上當。在資訊不對稱的情況下,司馬懿只能憑機率行事。

他需要判斷這是不是一座空城,他們兩人既然已經打過多次交道,司馬懿應該已經對諸葛亮的性格有所印象,也就是廣為人知的「諸葛一生唯謹」、「亮平生謹慎,不曾弄險」,否則諸葛亮早就走子午谷,直取長安了。

所以,這是一座空城的可能性非常小,而有重兵把守的可能性非常大,因此司馬懿應該退兵,伺機再動,而不該貿然入城招致重大損失。諸葛亮慣會以多擊少。

司馬懿做了正確的決策,即退兵。表面上看是上了諸葛亮的當,而實際上,司馬懿的決策是正確的,因為風險太大,必須按照一般常規出牌。

反過來說,這個編造的故事,也反襯了諸葛亮的慮事不周狼狽至極──他既然能掐會算,為什麼沒有算到司馬懿的大兵從天而降?既然他平生不敢弄險,從來不把自己置於險境,為什麼這一次,就把自己弄到如此兇險的地步?

我還要說,諸葛亮的軍事才能遠不如司馬懿,《三國志》的作者陳壽對他的評價是很中肯的:「然亮才,於治戎為長(善於管理軍隊),奇謀為短,理民之幹,優於將略(治理百姓的才幹優於他統領三軍的能耐)。」不少軍事家和歷史學家,都對諸葛亮的軍事才能給予較低的評價。

實際上,正是司馬懿最後把諸葛亮徹底擊垮,諸葛亮就是葬送在司馬懿手裡。

我們看到用賽局理論去審視過往,有助於匡正長期以來的似是而非,可以將事情的本質清晰的揭露出來。

 

本文授權刊登自大是文化/ 王福重《如何用牛仔褲換噴射機?沒上過課就能讀通的經濟學,讓你的人生爽度(效益)達到最大滿足。

dssdsdsd如何用牛仔褲換噴射機?沒上過課就能讀通的經濟學,讓你的人生爽度(效益)達到最大滿足。

作者:王福重
出版社:大是文化

 

圖片來源: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