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遊土耳其:伊斯坦堡.安塔利亞.卡帕多奇亞

SONY DSC

融合亞洲和歐洲、過去和現在的魅力之都—伊斯坦堡Istanbul

想用一句話來形容伊斯坦堡非常困難。由歐洲大陸延伸至亞洲的伊斯坦堡,周圍有黑海、馬爾馬拉海,以及與「金角灣」(Golden Horn)相接的博斯普魯斯海峽。這座城市以博斯普魯斯大橋連結歐亞大陸,一眼就可以眺望歐洲和亞洲,十分具有魅力;但是要深入伊斯坦堡,揭開其過去、現在甚至是未來共存的神祕面貌,才可以感受到該城市不虛其名。

在拜占庭時代,君士坦丁大帝將首都從羅馬遷移至此,當時伊斯坦堡被稱為「君士坦丁堡」,為一國之都,在羅馬帝國滅亡後,成為拜占庭文化的發展中心。但是歷經被十字軍佔領及東羅馬帝國滅亡,伊斯坦堡轉變為伊斯蘭文化的中心,而後成了鄂圖曼帝國的首都,同時也是伊斯蘭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伊斯坦堡曾被羅馬、拜占庭、鄂圖曼等帝國佔據,並擔任首都的角色,因此留下了許多遺址,成為魅力十足的都市。

來到伊斯坦堡,不妨多多遊歷當地的歷史遺跡。此外,在新城區可以和現代的伊斯坦堡相遇,想像在這裡生活的人們未來的樣貌,陶醉在伊斯坦堡的魅力中。

在伊斯坦堡非看不可的世界文化遺產

「蘇丹艾哈邁德區」是在伊斯坦堡旅遊時,即使行程再趕也一定要前往的地區,全區皆被列入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特別是北部有金角灣,南部則有馬爾馬拉海。走進蘇丹艾哈邁德區,往狄奧多西城牆內的方向,有托卡比皇宮、藍色清真寺、聖索菲亞博物館等,可以看見歷經羅馬、拜占庭、鄂圖曼時代至今的多樣文化遺物。

聖索菲亞博物館 Ayasofya Camii Müzesi

SONY DSC

融合天主教、希臘正教、伊斯蘭教等多樣文化更顯魅力「聖索菲亞」含有「神聖智慧」之意,於西元360年完工,是君士坦丁二世建造的代表性寺院,也是現存年代最久遠的教堂。後來發生了大暴動,教堂一度被大火燒毀,532年查士丁尼一世為了讓聖索菲亞成為世界上最優異的教堂,命建築師安特米烏斯和幾何學家Isidorus重建,於537年完工。

SONY DSC

皇帝親自下令完成的建築,一直到762年都充分地發揮教堂功能,之後西羅馬帝國和天主教切割,聖索菲亞變成希臘正教的總教堂,名稱也自然地變成希臘文「ΑγίαΣοφία」。不過在1453年,此處又被鄂圖曼帝國佔領,轉變成伊斯蘭的清真寺。當時的伊斯蘭教,嚴格禁止對生命的描寫,因此原先教堂內的馬賽克畫作,都用白漆覆蓋掉,並且在教堂建造了4座尖塔,開始扮演清真寺的角色。1847年瑞士建築師Fossaati在翻修時,發現了隱藏在白漆下的馬賽克畫;1930年阿塔圖爾克將此處定位為博物館,白漆遮蓋下的馬賽克才得以重見天日。

購完門票、包包檢查通關後,進入主教堂時會經過兩個迴廊,這時可通過迴廊內側最中央的大門進去主教堂參觀。中央的門是皇帝專用的門,門上方可以看到以耶穌為中心,聖母瑪利亞、天使加百列和拜占庭的皇帝利奧六世的馬賽克畫。

SONY DSC

進入主教堂後,其宏偉而華麗的氛圍令人驚嘆。在入口兩側有從帕加馬皇宮運來的大水缸,據說足足可以盛裝1250公升的水;中央的大圓頂直徑31公尺、高55公尺,如此碩大的建體,由4個巨大的樑柱承托著;圓頂的頂部,有用阿拉伯文寫的可蘭經章節,是教堂改造成清真寺之後,約在19世紀左右寫上去的。

SONY DSC

而在最內側朝麥加方向的壁竈(Mihrob),可以發現它稍微偏右側,是從原本的教堂改建成清真寺時出現的落差;壁竈上方的壁畫中心是聖母像,右邊則有天使米迦勒。壁竈的右邊是稱為Minbar的講經壇,據說階梯上方坐著的人是伊斯蘭教的教長阿訇(imam)。

6

往2樓方向的階梯右邊,有個「濕淋淋的柱子」(冒汗柱),上方的凹洞是將大拇指放進去轉一圈許願的地方,此時若拇指變濕的話,願望就會實現。因為要轉一整圈,將大拇指放進洞內時,以朝下方放的姿勢最好。

2樓的清真寺,是女性們祈禱的地方,為了讓乘轎的女性方便,往2樓的通道上設置了斜坡。抵達2樓往右邊走,可以看到被稱為「天堂的門」的大理石門;經過這道門往右邊看有馬賽克畫作,中間是耶穌,右邊有使徒約翰,左邊是聖母瑪利亞。

 

本文授權刊登自山岳/ 金知善, 文恩貞《樂遊土耳其: 伊斯坦堡.安塔利亞.卡帕多奇亞

sds121樂遊土耳其: 伊斯坦堡.安塔利亞.卡帕多奇亞

作者:金知善, 文恩貞
出版社:山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