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決定簡單的生活 / 東西愈多,人愈不滿足

AO8SMKGOI4

東西愈多,人愈不滿足

人類是所有動物中唯一會預測未來的物種,不過,這項功能只能運用在瞬間判斷上。例如遇到天敵時應該要逃還是要戰?獵食時應該如何追捕獵物?說得嚴格一點,人類只能預測幾秒後的事情。雖然只有人類能預測未來,但絕對不是用來預想幾年後的發展。人類可以預測的「未來時間」比想像中短。

我再舉個例子說明。假設你出門買衣服,看到一件穿起來很好看的外套,開心到立刻付錢買下。回頭看自己身上穿的舊外套不僅皺巴巴,顏色也褪了,相較之下,覺得新外套真的很好看。回家再次試穿,也覺得今天做了一個正確的決定。

遺憾的是,在還沒買下新外套之前,一般人就算可以想像「第一次穿那件外套的新鮮感」,也很難想像「穿到第十次,已經習慣那件外套的感受」,或「一年後已經厭倦那件外套的感覺」。

當一個人處於還未購物前的現在,很難想像購物後,感受逐漸從「習慣」邁向「厭倦」的轉變。換句話說,在尚未滿足物質欲望的階段,人可以持續感受購物瞬間的喜悅感。這就是人永遠都在追求新商品,家裡雜物愈積愈多,而且無法跳脫這個輪迴的原因之一。

容我再次統整家裡雜物愈積愈多的原因。

我們已經擁有想要的一切,環顧自己的生活四周,就會發現所有東西都是自己在某個時期很想要的商品。沒有一樣東西是不想要的,或排斥的。

遺憾的是,我們卻在不知不覺中「習慣」了擁有的狀態,甚至感到「厭倦」。於是我們希望擁有新物品,增添刺激。我們想要追求更大的刺激,因此不斷追求更昂貴的商品;我們想要增加刺激量,因此不斷增加物品數量。我們很快就「習慣」甚至「厭倦」新買的商品,身邊物品再也無法滿足我們需求,最後只好再次消費。

即使別人認為我們擁有的已經足夠,但刺激只會發生在「當事者的心裡」,唯有自己才能創造「差異」。百萬日圓的國產車性能已經很完備,卻只有車主本人不滿意。

為了創造「差異」,當事者拼命購買新商品,感受到的喜悅程度卻跟過去差不多。喜悅是有「極限」的,不管買再昂貴的物品,喜悅程度都不會跟著放大。假設你收到一個五萬日圓的戒指,你展現出來的笑容絕對不會比擁有一萬圓戒指燦爛五倍。好不容易買到好東西,開心的程度卻比想像中來得小,與平常的感覺一樣。你發現這樣物品無法滿足自己,於是又繼續消費。

不只是喜悅程度不會跟著商品價格放大,商品功能也是一樣。兩倍價格的羽絨外套不會溫暖兩倍,於是再次出現不滿足的反應。這次覺得不滿足,希望下一次可以獲得滿足,因此又再購買新商品。明明每次都會經歷從「習慣」邁向「厭倦」的過程,卻還是忍不住根據現在的情緒預測未來。渾然不知人可以預測的未來,只是數秒之後罷了。在買某樣商品之前,人無法預測一段時間之後,自己又會開始「厭倦」那樣商品,才會一再陷入「不滿足接著又買新商品」的無限輪迴裡 ..

當人陷入這個無限輪迴之中,家中物品就會愈積愈多。無論家裡有多少東西,人都不會感到滿足。明明知道自己永遠不會滿足,卻還是認為下次一定可以獲得滿足。正因如此,我們才無法從增加的物品中感到幸福。

「功能性」才是判斷物品是否必需的基準

接下來我想花一點篇幅,思考人類為什麼這麼會囤積物品?遠古人類使用「石器」,當時的石器具有卓越功能性,是真正的用品。製作石器需要花費很大心力與時間,但石器為人類節省了超乎想像的氣力,幫助人類輕鬆捕獲獵物,剝除獵物的皮毛。假設製作一項石器需要花費一天,石器可以加快人類處理事情的速度,省下時間。換句話說,比起製作石器耗費的勞力,人類可以獲得更大的回報。而且石器做好之後,無需花費心力維護或管理,讓人類有更多時間從事別的事情。石器是當時最重要的「必需品」。

後來基於迫切的原因,人類開始使用陶器保存食物。當時的人類只能看天吃飯,能否採集到食物,能否獵捕到動物,都必須老天爺賞臉。若遇到天然災害,一切努力將付諸流水。人類無法預測未來,於是將剩下的食物保存在陶器裡。當時的「陶器」是最能滿足人類需求的必需品。

隨著時代演進,現在絕大多數的物品並非以「功能」取勝,人類是基於其他目的使用這些物品。為了擁有這些非必需品,人類要花許多心力與時間去維護管理。換句話說,人活在世上是為了那些「非必需品」努力工作。現代物品早已不是像石器那樣的「工具」,不知不覺間成為人類的「主人」。過去對我們言聽計從、百依百順的物品,漸漸對我們伸出控制的魔爪。

 

本文授權刊登自三采/佐佐木典士《我決定簡單的生活:從斷捨離到極簡主義,丟東西後改變我的12件事!

121ssdds3我決定簡單的生活:從斷捨離到極簡主義,丟東西後改變我的12件事!

作者:佐佐木典士
出版社:三采

圖片來源:stocksn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