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營之神褚時健 / 褚時健為什麼這麼強?

褚時健為什麼這麼強?

既沒有讀過正規大學,又沒讀過商學院,甚至也沒有見過別人具體怎麼管理企業,褚時健經營企業的基因,到底來自哪裡呢?

他在企業經營中,運用得最出神入化的就是「利益平衡」和「經濟效益」,成為他在企業經營中頻頻獲勝的關鍵因素。

「利益平衡」理念的起源,要追溯到他很小的時候。他常常回憶起,每遇荒年乞丐到他們家要飯的情景,家裡本不寬裕,但媽媽還是要給乞丐半碗飯。五、六月青黃不接的時候,媽媽也總要接濟一下困難的村鄰。

這兩個事例在他心裡形成了很強的暗示,而不僅僅是一個善舉,這對他後來不斷強調的利益平衡,有著啟蒙作用。

如果說少年時期的經歷更多是一種潛意識,那麼他在青年時期所親歷的徵糧和減租退押,則促成他對利益平衡的理性思索,並固化為他的企業經營理念。

那兩次運動中,褚時健都是最出色的完成了任務的人,他的法寶就是利益平衡。徵糧的時候,戰友朱某某因為行為太過火,向農戶要的糧食數額太高,並動用武力,最後不僅沒能完成任務,反而被襲身亡。

褚時健具有一種特別的現實主義性格,很好的揉進了利益平衡原則。他說,田是跑不掉的,用尺一拉,畝數就出來了,然後,根據土地的稅利、肥瘦條件定出單產,再除以人口,就可以算出剩餘的糧食。然而即便如此,也不能把人家的剩餘口糧全部收走,要留一點兒,這就是利益平衡。

雙方協商,都有好處和出路。徵高了,農戶不幹;徵低了,他完不成任務。取得平衡就好了。所以,他總是在別人還沒有動靜的時候,或者還在抓人、打人的時候,就已經完成任務了。「單顧我不行,單顧你也不行」,這就是他的利益平衡哲學。所以,他年紀輕輕就當上了區長。

這些經歷成了他一生的烙印,養成了他頑強而特別的現實主義性格。這種性格有幾方面要素:與人合作,必須給人利益;利益的產生是個相互作用的過程,沒有只有一個人賺錢的生意;適當讓渡利益,常常會獲得更大的利益。這種現實主義色彩濃郁的個人風格,是褚時健管理哲學的基因。

褚時健還具有一種與生俱來的商業算術天分。它與一般的數學計算不同,而是一種直覺性的把握事情要害的能力。褚時健總能迅速明白商業活動中的成本和效益要素何在,然後再進行簡單的計算。一般人不明白,以為褚時健數學很好,恰恰相反,褚時健的數學很糟。其實這完全不是數學,而是一種商業直覺。這種商業直覺是無法拷貝的東西,外人無法知曉其中蘊含的核心競爭力。

他有一種特殊的思維結構,大多數人,尤其是大多數國有企業的企業家,都是一種約束性思維模式──能怎麼做,首要考慮的常常是「約束條件」,包括那些不合理的約束條件。而褚時健是一種應然性思維模式──該怎麼做,他往往不先去考慮約束條件,尤其是那些不合理的約束條件。

在應然性和約束性之間碰到問題時,他再想辦法來解決,這是他能先人一步的重要因素,而這一步,在大多數人眼中常常是觸目驚心、心驚膽戰的,而他走得自信而踏實。這是一種領導者和變革者的天然氣質。

他還擁有另一種特質:在反對聲中前行。很多時候,反對聲往往使他的思維更加清晰,成為他思考和前行的營養。他不是賭徒,而是一個富有冒險精神的企業家,當他自信時,再強的反對力量也很難阻止他。

這就是褚時健的管理基因。

賞必信、罰必行,不打折扣

先過好生活,這是褚時健一貫的原則。

在他看來,在國有企業為國家工作,至少得有一條底線:讓員工生活得好一點兒,這也是公有制的基本道義。他每到一個地方,無論多艱難,都首先要把這個地方的伙食弄得好一些,先讓生活好起來。

一九八○年六月,在全廠的員工代表大會上,他承諾要為員工增收76創造條件,員工當年人均增收不少於一百元。另外,他還提出要在半年內為一線員工建三棟公寓,並對領導班子進行分工,以達到一手抓責任制,一手抓建房和福利,並由一位副廠長負責建新房事宜。

這個承諾讓玉溪捲菸廠的員工都沸騰起來了,但沒過幾天又轉入沉寂。原來,大家興奮過後,都不把這當回事兒,以為褚時健像以前的領導一樣愛吹牛。再說,即使建新房,首先安排的也是領導和領導的親信。

不僅普通員工不信,就連基建科科長也不信。員工大會定下來的事情,就像沒發生過一樣,在褚時健的反覆催促下,基建科科長和該科的另一個員工,卻給他遞上了一張長假條。褚時健大為光火,他立即將基建科科長撤了職,幾乎解散了這個科。他找來一支農民工建築隊,

這支建築隊由附近一個村莊的農民組成,他們在幾個不到三十歲的年輕人的帶領下,幹得又快又好。四個月後,三幢樓房竣工,九十六戶一線員工都領到了新房的鑰匙。

褚時健開始有威信了,大多數員工開始相信,他是一位說話算數、會考慮員工利益的領導。很多年後,褚時健在一篇文章中回憶到,當時有欣喜若狂的員工對他說:「領導心中有『人』字,我們心中就有『家』字,工廠就是家。」這種滿是修飾的語句,或許看起來不是那麼真實自然,也可能是員工在計劃經濟體制下,不斷被教育的結果,使得他們在表達感謝時,也總是小心翼翼,不自覺的拔高意義。但是相信在他們眼中,褚時健是一個不一樣的人。

幫褚時健給員工蓋房子的這支建築隊,給褚時健留下了非常好的印象。後來他把玉溪捲菸廠的一些配套專案,也給了這個村,幫助他們發展鄉鎮企業,使這個村後來成了「雲南第一村」,而褚時健晚年也落腳於此,成了這裡的一個村民。此是後話。

此外,他從建築民工那裡瞭解到,這個村莊每天向市場提供四十至五十頭肥豬,是玉溪周邊市場占有率最大的豬肉供應商。褚時健立馬和他們商量,讓他們每天把一半豬肉直接送到捲菸廠來。這樣,他按每人每月八公斤肉食的營養標準,來給員工配置伙食。而以往像邱建康那樣經常感到饑餓的人,苦日子也從此結束了。

在之前的一段日子,雲南肉類供應不足,員工食堂鮮見肉星兒。而鄰近的四川省,在改革開放未啟之際,就率先發展糧食生產,不僅糧食增產,豬肉也出現了大量過剩。於是,在雙方的協商下,四川菸草公司把四川的火腿拉到玉溪,玉溪捲菸廠用香菸和他們交換,之後再低價把火腿賣給員工。而這個時候,「紅梅」菸已經開始有點兒搶手了。

此外,褚時健還用香菸和廣東商人換來家用電器,也是低價賣給員工。

說是交換,其實不然。他們按國家標準定下出廠價,把香菸賣給這些商人。國家定價和市場價之間有一個不小的差價,這些商人當然樂得要菸。而褚時健也有相應要求,對方的產品必須給一個不錯的折扣,無論是豐田汽車,還是四川火腿、廣東家電,都是如此。

褚時健實際上沒花幾文錢,玉溪捲菸廠員工的生活就變得今非昔比了。

 

本文摘自大是文化/ 先燕雲, 張賦宇《中國經營之神褚時健:從菸王到橙王,勞改商學院20年,練就991億獲利的經營基因

2131231sssdd47中國經營之神褚時健:從菸王到橙王,勞改商學院20年,練就991億獲利的經營基因

作者:先燕雲, 張賦宇
出版社:大是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