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渭水傳:臺灣的孫中山

【在臺灣近代民族運動史上,蔣渭水先生是最具影響力、最讓執政當局寢食難安、最能喚醒社會良知、最能體現臺灣人精神,他是日治臺灣時期政治與社會運動的第一指導者,公民運動的導師。

本書是全球第一本《蔣渭水傳》,從蔣渭水先生早期生涯到民眾黨時期,分析他的特質與歷史角色,完整記述蔣渭水先生十年如一日的奮鬥過程,他創立的四個事業:第一個全臺文化組織「臺灣文化協會」、第一份臺灣人的報紙臺灣民報》、第一個政黨「臺灣民眾黨」、第一個全臺工會組織「臺灣工友總聯盟」,如何引導臺灣知識分子主導公共領域的時代,他敢言人所不敢言,敢寫人所不敢寫,反不公、反不義、反歧視的堅持如何影響台灣人,他如此徹底的性格、不妥協的精神,如何在臺灣近代民族運動史扮演重要角色。】

蔣氏生於一八九一年,卒於一九三一年。在其出生後五年,清廷因甲午戰爭失敗,將臺灣割給日本,而在其逝世後僅一個多月,日本又對新興中國發動「九一八」事變,所以蔣氏不僅生於日本侵略中國的前夕,也死於日本另一侵略中國的前夕,這個特定的時代前提,決定蔣氏一生奮鬥的命運。

蔣氏號雪谷,祖籍福建漳州府龍溪縣,先世遷臺後,卜居宜蘭。父名鴻章,以相命為業,其相術在宜蘭一帶略享盛名,由於父業的關係,蔣氏幼年一度周旋於廟會之間,並做過類似今天所謂的乩童。有一次,他的一位朋友,事先犯了錯,根據扶乩的規矩,犯錯者在求問時應會顯現出來,但蔣氏這位犯錯的朋友在求問時,並沒有顯現,這次失靈使幼小的蔣氏對神明失去信心。加上他以後念醫校,受到新式科學訓練,蔣氏不僅從此對神明永不回頭,在以後推展政治社會運動時,更對惡習與迷信,抨擊得不遺餘力。

九歲起,蔣氏曾受業於宜蘭宿儒張鏡光茂才。張茂才弱冠即設館於枕頭山,後講學於仰山書院,曾以縣案元入庠,隨李望洋赴甘肅河州任所,纂修《嘎瑪蘭廳志》,畢生致力教育,垂六十年,桃李幾遍臺灣北部,享年七十有九,出殯之日,執紼者數千人,一時轟動鄉里。

當日人據臺之初,肆意殺戮,張茂才曾為文諷政,一度被囚,後因蘭民罷市,終獲出獄。張茂才的行儀與國學素養,實為影響蔣氏的第一人。蔣氏最早的漢文基礎與喜穿長袍,似均與張茂才的影子有關;蔣氏濃厚的漢民族感情,部分係經由文化認同而來,而文化認同也與蔣氏幼小心靈受業於張茂才的背景有關。

由於父親的影響,蔣氏遲至十六歲才入公學校。依當時學制,公學校要念六年,但蔣氏只念二年便考入臺灣總督府醫學校。對蔣氏來說,醫校為其一生中相當重要的一個階段,因為醫校的學生時代,不僅如他所述,為其「政治病」發生的時候,因而作了不少「回顧起來」感到「津津有味」的「活劇」,而且也使蔣氏藉此結識不少有志之士,並使醫校一直成為蔣氏以後推展政治社會運動時的根據地之一。

在醫校時代,同學印象中的蔣氏是一個「多才略,而亦敏求」的人。據今天仍然健在的蔣氏同學高敬遠稱:「蔣氏在求學中已嶄露頭角,凡諸課程,成績都優,且與人交,素重信義,早著聲望,每次票選組長級長,輒以大多數中選,凡為組(長)級(長),做事努力,儕輩頗服之,即善御人也。」在筆者的訪問中,高氏更稱:「蔣氏在學時,於專門知識外,不僅有餘力,且更有勇氣領導校內外學生,從事一些充滿民族意識的反抗行為,在異民族統治與學校當局注意之下,蔣氏所表現的這種反抗精神,實不失為同學中的豪傑。」

由於是一名優秀的學生(蔣氏在醫校五年的學業總平均為第二名),蔣氏於醫校畢業,奉職宜蘭醫院內科十一個月後,即在大稻埕開設大安醫院,專治內科、小兒科及花柳病科,五年間,業務蒸蒸日上。這五年開業生活不僅使蔣氏廣結人緣,結交各階層份子,而且也使他有物質上的餘力,經營春風得意樓(酒樓),並在以後參加政治社會運動時得以傾囊相助。

當蔣氏就讀醫校時,日據當局在臺灣所行的各種政策,仍然是高度的殖民地化。由於殖民地歧視政策的刺激,加上文化的認同,以及一九一一年身為醫生的孫中山所領導的辛亥革命的成功,遂使當時集全島優秀青年於一爐的醫校學生洋溢著民族意識,學生之中,又以蔣氏的民族意識表現得最為熱烈。在醫校時代,蔣氏不僅在校內曾因毆打日人而被禁足兩星期、曾擬訂刺殺袁世凱計畫、發動國民捐,而且還能超出校外,結合依當時學制、在公學校之上、除醫校以外僅餘的兩所學校―國語學校及總督府農事試驗場―的學生,利用課餘時間,在艋舺金和盛酒館舉行學生大會,或於和尚洲水湳庄舉行柑園會議,痛斥日據當局壓迫,鼓吹革命精神。這些事項,正如蔣氏自述,是「可驚的」、「可悲憤的」、「可痛快的」,而又「很危險的」。

由於商業場所和商業活動,常可為政治社會運動提供合法的掩護和聚會的方便,在醫校時代,蔣氏也兼營商業。蔣氏兼營的商業,包括冰店、東瀛商會,以及開業後增加的甘泉老紅酒、春風得意樓,正如他所說,大都「帶著公務的使命」。蔣氏在學生時代的一些活動,其聚會地點即在東瀛商會,一九二一年以後全面推展政治社會運動時,聚會的場所也常在春風得意樓。兼營商業的另一副效果,便是使蔣氏的性格非常自然地,而不是經過改造或適應,走向大眾化。蔣氏推行政治社會運動所以終走上大眾化之路,固為其理論研究的歸宿,但蔣氏早年背景所形成的性格,自使其對於大眾化的結論,感到有親切感,而易於認同。

在醫校時代,蔣氏主要是一名優秀的學生,其次是一位富有民族意識的運動者,然後是一個動機不純正而又不具名的商人。蔣氏雖兼具三種角色,卻都做得很好,蔣氏的同學林世昌稱:「蔣君於在學中頭腦之明晰實有過人,若在一般人身為組長級長,已經為忙個不了,然而蔣君卻綽綽有餘,不但又兼營商業,一方面潛心研究社會運動,而每期的試驗成績皆得優等。實是凡人之所不能及。」蔣氏所以能為「凡人所不能及」,主要便是因自醫校時代以來,蔣氏即是一個如他的同學杜聰明形容的,為「頭腦明晰、果斷、具有組織之性格」的人。

在以後的政治社會運動中,也處處可看出蔣氏這項特質發揮的痕跡。

開業後的五年間,蔣氏的主要身分變成一位受歡迎的醫生,其次是商人,而學生時代活躍的運動者角色,卻漸漸褪色。在這五年間,蔣氏雖光大大安醫院,過著無憂無慮的物質生活,但真正做人的精神生活卻「消滅去了」,蔣氏稱這五年是一種「無意義的生活」,為「我的悲觀時期」。

黃煌雄
臺灣大學政治學系政治理論組學士(1963-1967)
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1968-1971)
美國哈佛大學費正清研究中心訪問學人(1996-1998)
著作:
1975年:《論戰國時代的合縱與連橫》
1976年:《臺灣的先知先覺者:蔣渭水先生》
1977年:《臺灣抗日史話》
1978年:《國民黨往何處去》
1980年:《到民主之路》
1983年:《臺灣的轉捩點:訪問演講篇》
1983年:《臺灣的轉捩點:國會質詢篇》
1986年:《國民黨支配時代的結束》
1989年:《從抗爭到執政》
1992年:《建國新藍圖》
1995年:《戰略:臺灣向前行》
1999年:《在哈佛的沉思:從世界看臺灣》
2000年:《還財於民:國民黨黨產何去何從?》
相關著作: 
2005年:《腳步:黃煌雄監委工作紀實(1999-2005)》

 

本文授權自時報出版/ 黃煌雄《蔣渭水傳:臺灣的孫中山

adssd7蔣渭水傳:臺灣的孫中山

作者:黃煌雄
出版社:時報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