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會流動率最高的國家其實是丹麥。
下列這句話或許會引起爭議,但我還是要毫無保留地說出來:所謂的美國夢,其實是丹麥夢。首先要問,究竟什麼是美國夢?美國夢是一種美好的概念:不論你的起步點如何,每個人都可能靠自己的力量成功。比較不浪漫的說法,就是經濟學家和社會學家所說的「社會流動」(social mobility):下一代有能力過得比父母輩更好,至少是過得不一樣。這種社會流動與前文討論過的個人自由獨立的觀念,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
哥本哈根小故事
OECD 一項研究指出,在丹麥等北歐國家攀爬社會階梯,比在法國、義大利、英國,甚至出人意料的美國,要容易得多。是的,美國的社會流動,沒有你想像的那麼流暢。依據「蓋茲比曲線」(Great Gatsby curve),它反映的是社會不平等與跨世代社會流動的相關性,美國遠落後於法國、日本,當然還有丹麥之後。
那麼, 造成社會流動率高或低的, 是什麼因素?OECD 的調查結果指出,在較平等的社會,世代間的社會流動率通常比較大。事實上,丹麥的社會福利與稅制,具有很高的財富再分配作用;也就是說,其目的在於縮小最低與最高所得者之間的差距。後續章節會更完整地討論這個主題。
OECD 也十分強調教育政策在促進社會流動上的角色。如果制度有利於教育普及,像是對有需要的學生提供財務援助等,可以大幅度增加均等的機會。在學生人人享有補助的國家,如丹麥等,出身弱勢家庭的孩子比較有機會上大學。
話雖如此,社會流動依舊是丹麥政府最重要、最敏感的政治議題之一。即便我們在這方面是全球排名屬一屬二的國家,但是社經背景在個人成就或教育程度上,仍是一項決定性的因素。
在我大約8 歲時,父母決定送我去讀私立學校。2012年,丹麥有537 所私立學校,1754 所公立學校,其中436所是專門學校。這些私立學校有87%的經費來自政府,學生家長也要負擔一些,每個月要繳交相當於150 歐元至200 歐元的學費。*
我就讀的私立學校名為「家長學校」(Foraeldreskolen),學生多半家庭環境優渥,但每班都有兩、三個學生是靠獎學金就學的,亦即他們的父母不必支付額外學費。我讀的那一班,同學的社經背景組成相當不錯。
當時,跟我最要好的同學,家庭狀況算得上是艱困。她與父母和妹妹,同住在一間小公寓裡,日子過得並不輕鬆。儘管家庭背景不同,卻絲毫影響不了我倆的友誼。
我同學的母親喝很多酒,我長大後回想起來,她可能已經到達酗酒的程度。雖然法律禁止賣酒給未成年人,但我同學卻三不五時要我們到超市去幫她買一瓶馬丁尼白香艾酒(Martini Bianco)。
* 約為5,212 台幣到6,950 台幣。
到了我們14 歲左右,我同學的父親宣布出櫃,並表示要搬出去跟男人同居。那時,她真的度日如年,不僅在家裡,在學校也是一樣,因為她害怕其他同學的反應。我記得,當時老師特別叮嚀我們,務必要盡最大努力幫助她。後來,我倆都被奧胡斯市中心的同一所高中錄取。
理論上,不分家庭環境,我們都享有相同的受教機會和財務援助,所以成功的機會也應該一樣。但我說的是「理論上」,因為儘管機會均等,她卻未能念到畢業,最後必須靠打各種零工來糊口。後來,我們失去聯絡,所以我不知道她現在人在哪裡,但我希望她已經找到通往幸福人生的道路。
以上種種是為了說明,即使社會提供每個人同樣的財力機會,在成功這件事上,也無法保證完全平等。出身弱勢背景,或許是因為心理或情緒問題,或許只是因為缺乏支援、資訊或視野,有可能會導致無法順利完成學業,所以成功之路仍可能走得跌跌撞撞。
你是說百萬富翁嗎?
我們再回到美國夢的議題上。假使把美國夢解讀為變成百萬富翁,那就要另謀地點,因為丹麥並非致富的上選之地。這基於很多理由,如同前文所說,丹麥稅制在於重新分配所得,教育制度不偏重優秀學生;另外,還有很簡單的一點,丹麥文化不把錢放在第一位,這點後文再談。在丹麥,想要成為百萬富翁,確實需要有革命性的構想,至今仍是如此。
2011 年,在丹麥560 萬的總人口當中,有6 萬人的所得超過百萬克朗。其中,有多少比例是原本家世就很好的人,我找不到任何可靠的統計數據。但是,根據我的經驗,我所認識賺很多錢的丹麥人,絕大多數都來自丹麥人數眾多的中產階級或是更底層,他們賺的錢都比父母多。
為了進一步研究,我聯絡了哥本哈根最大的法律事務所之一,那裡的每位合夥人年收入都超過百萬克朗,是著名的「1%」俱樂部的成員。答應見我的合夥人,來自工人階級的背景,在日德蘭(Jutland)小鎮長大。他的豪華辦公室俯瞰著海洋,我們在其中一間漂亮會議室裡見面。
這位合夥人很友善、熱絡、樸實、悠閒,是丹麥特有的社會流動的完美體現。他說:「如果我生在別的國家,我想,我可能不會有今天的成就。不管我從哪裡開始,我都有機會做自己想做的事。多虧了我們的補助制度,我甚至能夠不負債就讀完法律課程。」
他估計,他們事務所約20%的合夥人出身富裕背景,但絕大多數約60%是中產家庭出身,其餘20%則來自確實不好的家庭環境,為了克服處境較差的社經背景,他們必須比別人更努力一點。這位律師面帶笑容地說:「我的動機,從來不是為了要賺很多錢,而是要做自己喜歡的事業。」不過,他也承認,金錢帶給他自由;對於繳交很高的稅,能夠回饋國家以往給他的各種照顧,他也感到自豪和高興。
人們經常以為在大學念法律的人,主要都是來自優勢背景,或是家族中有相關職業傳統的學生。但是,我訪問的這位律師估計,在任何一班法學院的學生裡,只有30%的家世背景優於一般,其餘70%的人各種社會階層都有,最多是來自中產階級。當然,社會流動對中產階級來說,還是比底層容易許多,就算丹麥有慷慨、完備的福利制度,社會底層的人還是有更多障礙和更大困難必須克服。
在此,要特別說明一點,社會流動不見得一定是由下往上,由貧窮到富有。在丹麥人的觀念裡,社會流動主要是指:行事有機會獨立於長輩世代,能夠走出不一樣的路,以忠於自己的方式處世。不曉得各位是否知道《遠離非洲》(Out of Africa)的丹麥籍女主角凱倫•白烈森(Karen Blixen)?我們不能說她出身寒微,因為她家相當富有,但她用自己的方式,實際活出這個典型的丹麥信念:相信人有實現夢想的潛能,即便是一個危險或遭到誤解的夢想。
白烈森在20 世紀初期,放棄中產階級的生活方式,離開丹麥到肯亞去開農場。如果以她回丹麥時所帶的錢,比出發時所帶的少很多來說,那麼她的計劃根本是賠錢貨。然而,在人生經歷、人道思想和靈感啟發上,她變得富有許多,也把這些分享給每個讀她書的人。
還有一個也許是更庶民化的例子,那是我最近與家人共度週末後,離開哥本哈根時,載我到機場的計程車司機分享的。他像同業經常做的,把自己的人生故事講給我聽。「那個,我說,我以前也是每天穿西裝打領帶,賺很多錢。但是,有一天我想到,幹嘛要這樣忙忙碌碌的,只為了追求地位和物質?」所以,他辭去工作開計程車,而且一開就是10 年。他說:「我喜歡在丹麥有選擇怎麼過日子的自由。我想要的生活該有的都有了,現在我選擇活得更樸實,但是平靜。」
這是兩個典型丹麥人的例子。無論你的人生是怎麼開始的,條條大路通羅馬。
本文摘自大塊文化/ 瑪琳娜.希達樂《幸福好日子:向全世界最快樂的丹麥人學習滿意生活的10項祕訣》
《幸福好日子:向全世界最快樂的丹麥人學習滿意生活的10項祕訣》作者:瑪琳娜.希達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