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痠痛可說是一種極為常見又令現代人相當困擾的問題。肌肉中的微微痠感總是困擾著日常生活,甚至影響工作效率、生活品質。然而,許多人不知道自己為什麼會產生慢性痠痛,甚至覺得年輕時的急性傷害都能自行「完全恢復」了,為什麼現在產生的痠痛卻不會自己消失呢? 其實,這往往是因為一次又一次的急性傷害並沒有如預期中「完全恢復」,而是逐漸累積從而造成慢性痠痛。
急性傷害對身體的影響主要有三個層面:
⑴ 身體受到衝撞或跌倒時,造成骨骼、骨架錯位,結果出現姿勢歪斜、異常。
⑵ 為了保護當時受到碰撞的骨骼關節,身體的肌肉或筋膜會用力收縮,造成緊縮僵硬、無法放鬆的情況。同時異常的姿勢又會進一步拉緊肌肉或筋膜,結果讓肌肉變得更加緊繃。
⑶ 緊縮僵硬的肌肉會擠壓血管,使得血液無法順利流入肌肉中,提供肌肉所需的氧氣與養分,因缺氧造成循環不良的肌肉又會變得更加僵硬。
最終,以上三個層面會交互作用、形成惡性循環,也是慢性痠痛難以痊癒的主要原因。以下再就這三個層面進一步說明:
骨骼、骨架錯位
骨骼、骨架錯位常常是慢性痠痛發生的源頭。錯位的發生通常是外力引起,跌倒、與人碰撞、跳下台階受到衝擊等等,都是可能的原因。例如,下雨天走在濕濘的路面,可能一不小心滑倒,直覺用手去撐住身體,剛開始沒事,結果慢慢地,肩膀開始出現痠痛,甚至演變成嚴重的肩關節僵硬沾黏。仔細透過物理治療評估,才發現手肘骨骼錯位, 造成上手臂肌肉群無法正常出力, 導致肩膀痠痛、姿勢異常。許多人因此選擇不活動,造成肩關節沾黏(也就是五十肩)的發生。
肌肉筋膜緊縮
筋膜是一層覆蓋在肌肉上面的白色半透明薄膜。全身的肌肉可以透過筋膜串聯,讓相關的肌肉群一起用力,力量也就能從腳底一路傳遞到頭頂,或從上背部一路傳遞到手指。
急性傷害產生時,肌肉會自動興奮收縮,對骨骼骨架產生保護效果,並透過筋膜將這個收縮力量傳遞出去,讓相關的肌肉群也跟著緊縮。嚴重時,往往急性發炎期已經結束,肌肉卻還是無法放鬆,久而久之,肌肉就會失去功能,動作的角度也會變小,甚至出現緊繃卡卡的感覺。
呼吸循環不良造成問題
緊繃的肌肉填充血液的能力會變差,在肌肉組織中產生的廢棄物就無法順利排除,富含氧氣與養分的血液也難以灌注到需要的肌肉組織中。這個循環不良的問題常常發生於骨骼錯位與肌筋膜緊繃之後,並且讓肌肉的狀況持續惡化,形成一種惡性循環。一旦如此,就會產生慢性痠痛, 時間甚至可以達數十年之久。痠痛者甚至連睡覺都會覺得隱隱作痛,翻身還會劇痛到醒過來。慢性痠痛的影響不僅是在肌肉、骨骼、循環上, 甚至影響睡眠、情緒、工作表現,乃至於生活品質。
Q&A
Q:姿勢不良會造成骨骼、骨架錯位嗎?
A:許多人擔心自己駝背、翹腿、高低肩等姿勢不正確會導致骨骼錯位; 實際上,因為骨骼已經錯位才導致身體習慣不良姿勢的機會更高。骨骼,尤其是脊椎,是層層堆疊完整接合的結構,如果不是巨大的外力撞擊,光是一般合理角度內的動作是不會引起錯位的。因此,有不良姿勢習慣的人應該就醫檢查,從足踝部的平衡、膝關節與髖關節的位置、骨盆的排列、脊椎的排列,層層檢查,針對可能有異位的區域進行矯正,才能從根源解決姿勢的問題。
Q:急性傷害無法完全恢復嗎?
A:如果急性傷害的範圍僅到軟組織,沒有造成骨骼問題,一般都能透過急性傷害照護原則的「P.R.I.C.E.」 ,也就是保護(Protect)、休息(Rest)、冰敷(Ice)、壓迫(Compress)、抬高(Elevate)等五個步驟來處理急性期72 小時內的紅腫熱痛,再搭配後續的復健療程逐漸恢復。
如果軟組織已經產生撕裂傷害,不同的組成恢復速度也會不同。一般肌肉筋膜大約二到六週能恢復,肌腱拉傷需要至少六到八週的恢復時間,韌帶或關節囊的傷害則可能需要三個月以上。一旦軟組織斷裂或骨折而需要手術處理時,恢復的速度也相對更長。例如前十字韌帶斷裂接合後,要恢復完整的強度甚至可能要一年的時間,而骨折要完全癒合也至少需要四到六個月以上。
Q:運動久了難免會有傷害?
A:事實上,會不會造成運動傷害取決於兩個原則:第一是外在因素,也就是環境適不適合運動,舉凡太冷、太熱、太乾、太濕、地面不平整、使用的工具年久失修等等,都可能從外在引起不預期性的傷害。第二是內在因素,也就是身體的狀況是否適合運動,舉凡前一天太疲勞、當下暖身不足、已受傷尚未復原、運動時間過長體力耗盡、對於使用的工具不夠熟悉等等,在這樣的狀況下勉強運動都有可能引起疲勞性或累積性的傷害。所以只要外在因素安全、內在因素完備,運動是不會造成傷害的,更沒有所謂的「越挫越勇」的說法。
(本文授權自「沐風文化」,出處:沐風文化/蔡忠憲 《痠痛急救箱:頂尖物理治療師隨傳隨到,教你如何自我檢測,簡單幾招就能迅速搞定坐立難安的痠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