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魔法,更快樂的101個選擇- -塔爾‧班夏哈在台灣的演講

girl-677576_640

今年六月十八日,我聽了哈佛大學最受歡迎的心靈導師-塔爾‧班夏哈(Tal Ben-Shahar, PhD.)在台灣的演講。塔爾‧班夏哈曾任教於哈佛大學,在哈佛開設的「正向心理學」及「領導心理學」名列哈佛史上最受歡迎的課程,許多學生還向學校反應,這兩門課「改變了他們的一生」。

我閱讀了塔爾‧班夏哈在台灣由天下雜誌出版的兩本著作《幸福的魔法》《更快樂》,又目睹他本人在演講現場的魅力和風采,忍不住提筆好好把他介紹一番。

演講一開始,塔爾‧班夏哈就坦言,他會想要追求快樂與幸福,是因為他以前很不快樂,很不開心。我們常以為只要達到某個未來的目標,譬如考上哈佛大學、獲得終身教職、賺到足夠的鈔票,就可以「永遠」獲得快樂,事實上卻不盡然如此。

與其問自己快不快樂,不如問自己「怎麼做才能更快樂?」

16歲以前,他常常覺得自己好像遺失了生命某樣重要的東西。他以為只要全力以赴達到夢想,贏得以色列全國回力球賽冠軍,就能彌補那份空虛感。剛開始如願以償獲得冠軍時,的確喜不自勝,快樂到無以復加,沒想到慶祝會結束一回到房間,在沒有預警的情況下,那份空虛感突然又蜂擁而上。

一開始,他試著說服自己,那只是爬上了興奮的最高峰後所出現的短暫失落低潮,隨著時間推移,他漸漸意識到,即使再找到新的目標,再得到一個全國冠軍,依然無法找到他長久以來所「遺失的東西」得到他內心真正的快樂。

在《更快樂》那本書,塔爾‧班夏哈頗析了自己的心路歷程。從16歲開始,他就不斷的換各種角度來思考「快樂」:究竟要怎麼做才能得到長遠的快樂?一個人如何才能活得很成功又很快樂?經過閱讀、研究、觀察與思考,他發現人要活得快樂,既沒有神祕的公式,也沒有所謂「五個簡單的步驟」就可以採行,每個人一生當中難免都要忍受一些痛苦的煎熬,除了學習接受負面的情緒,「快樂,其實需要不斷的練習」。一個人如果能了解快樂的本質,懂得正面思考和感恩,改變對自己的提問,並且逐步落實變成日常生活的習慣,大多數人其實可以活得更快樂。

譬如:很多人常會自問「我快樂嗎?」或者問別人「你快樂嗎?」這種只能二選一的是非題,常讓我們不知不覺落入思考的死胡同。與其問自己快不快樂,不如改變提問的方式,問自己「怎麼做才能活得更快樂?」

塔爾‧班夏哈說:「追求快樂是個持續進行的過程,只有無限連續的點而沒有某個定點。今天的我活得比五年前快樂,但願五年後的我又比今天更快樂。把注意力放在能使我們更快樂的做法上,不只幫助別人活得更快樂,也將『活得更快樂』列為自己終身努力的目標。」

目前把正向心理學帶入幼稚園-高中-大學-各種組織企業管理,塔爾‧班夏哈在演講現場不斷強調「改變提問」與「焦點轉向」的重要性。他說,很多人看到失敗之後,就會不斷的指責「為甚麼會失敗?」「問題究竟出在哪裡?」光是看見失敗的問題是不夠的,如果能改變提問的方式,換成「儘管有些人失敗了,但為甚麼其他人會成功?」思考的焦點一旦轉向,就會引導自己和別人去創造正向美好的事情。

看到缺點,也看到優點,這就是「and」的藝術

塔爾‧班夏哈幽默的說,夫妻剛開始結婚時,前面3、4年的蜜月期通常都看不到彼此的缺點,等蜜月期一過夫妻開始吵架,批判性的大腦就會開始質問自己和另一半:「我們之間到底怎麼了?出了什麼問題?」當我們只看到負面的問題而對另一半的美好視而不見,以往的愛情就會變質。

如果,我們能轉換思考,靜下心想想:「你喜歡或珍惜雙方關係的哪一部分?要怎麼做才能讓彼此的感情更好?」除了看見「行不通」「做不好」的問題,也要看到「行得通」「可以做得更好」的部分,這就是「and」的藝術。

我們看到惡也看到善,看到陰也看到陽,必須兼顧對立的兩方,才能看見整體。塔爾‧班夏哈笑著說,佛陀追求更高境界的快樂與幸福,但祂也同時看見世界所有的苦難並感同身受。凡事不能只看到一半,注意「and」兼顧的原則,除了看到對方的缺點,也看到對方的優點,就能兼顧到整體。

演講現場塔爾‧班夏哈還放了一張圖片,要我們在30秒鐘之內,找出圖片中有幾個幾何圖形?結果我們全部盯著圖片忙著數數,後來他問我們圖片中的時鐘指著幾點,公車上載了幾個小孩,甚至圖片中是否有個披薩,在場的觀眾都渾然不知。

塔爾‧班夏哈說,這證明我們通常只聚焦在自己的問題或看到自己想看到的部分,而忽略了其他的細節。夫妻相處也是同樣的道理,你和伴侶一樣都不完美,我們都一起過著不完美的人生,如果我們只想從伴侶身上找到自己想要的東西,就會對伴侶身上其他的特質視而不見。如果你只聚焦在伴侶的缺點,忽略了對方的優點,甚至把伴侶對妳的好視為理所當然,不知感恩,婚姻就會出現危機。

除了夫妻相處之道,塔爾‧班夏哈還大方分享,他的孩子和朋友吵架被老師告狀,那份為人父的尷尬與不捨。他說,他明白自己的孩子有過失必須改進,也很感謝老師坦誠以告,但他多麼希望老師能兼顧到「and」的細節。

如果老師一方面訴說兒子的不是,一方面又能告訴他九歲兒子的數學不遜於其他13歲的孩子,也許他當時會開心一些。如果我們對待孩子,能把焦點多放在優點,譬如「你擅長什麼?」「什麼東西會帶給你力量?你的優點是怎麼來的?」找到這三個問題的交集點,就能開發一個孩子的天賦潛能。

當然塔爾‧班夏哈並不是要父母或老師只是誇獎孩子,而忽略了孩子承受挫折和痛苦的能力。他認為培養孩子生命的韌性也很重要,但不是強調痛苦本身而是「你必須怎麼做」才能通過挫折得到成長。

因此,他也鼓勵孩子多看人物傳記,因為人物傳記能夠看到一個人整體的全貌,不只看到一個人的失敗、成功、人生的轉折點,還能看到一個人解決問題,既能承受苦難,又能得到快樂的能力。

懂得感恩,生命就會升值

塔爾‧班夏哈說,他鼓勵大家在社區和學校建立一個快樂幸福的社群,分享彼此快樂和成功、感恩和惜福的故事。英文appreciate有兩個含意,一個是感激,一個是增值。也就是說,如果我們能感謝人生中遇到的人事物,不再把別人對我們的好視為理所當然,我們的生命就會升值。不只是你和他人的互動,你和你自己的關係也會跟著改變。

塔爾‧班夏哈鼓勵在場的聽眾,每晚睡覺前將五件感激的事寫在日記本上,或者每個星期和家人分享你生活中努力留意到的三件好事。

他在新書《幸福的魔法》提到心理學家的實驗發現,即使每天花一分鐘表達感激,也會提昇一個人的幸福感,活得更快樂。懂得感激的人,不只人際關係變得更好,更寬宏更慷慨、也會睡得更好,更有活力,變得更健康。

在場也有聽眾提問,她和朋友、老公一起做「感恩」的練習,發現女性朋友很樂意做,自己的老公卻心不甘情不願,只勉強做了一次。現場一片哄堂大笑,塔爾‧班夏哈點點頭笑著說「男人的確比較困難」,但也提醒在場的聽眾「改變自己不容易,改變別人更不容易,如果伴侶孩子不想做感恩練習,其實也沒關係。順其自然,接受他們本來的樣子。」做重要的還是以身作則,從自己做起,就能撒下種子。

最後,塔爾‧班夏哈自我解嘲說,2002年在哈佛開設正向心理學,第一年只有八位學生選修,兩個人退選。面對學生只有6個人的窘境,有人問他:「你快樂嗎?」他很坦然的回答:「我不想讓你們以為我會永遠開心,或以為上完我的課會永遠快樂。

當我們感到悲傷憤怒或任何情緒,都是很自然的。只有兩種人不會經歷痛苦的情緒,一個是瘋子,一個是死人。因此,當你會痛苦,你應該要慶幸,你不是瘋子而且你還活著。」

如果你壓抑痛苦,痛苦反而會變形會膨脹。如同塔爾‧班夏哈在《幸福的魔法》書中引用聖艾修伯里的話語:「釋放自己,讓自己抒發;順其自然地抒發悲傷,你的痛苦就會消失」,該哭的時候就哭,該歡笑時也不忘大聲歡笑,讓情緒自然的通過,接受真實的自己。

這就是塔爾‧班夏哈「and」的哲學,看見快樂也接納悲傷,我們會活得更完整也更快樂!

 

(本文獲作者授權轉載,出處:桂花樹部落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