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痛的成因,就隱藏在深層肌肉中!

fitness-755226_640

肌肉過度收縮,就會變得僵硬

首先我想談談「到底什麼是僵硬、痠痛?」

雖然內容有些複雜,但若能學會「消除痠痛」的原理,實施壓迫法時將更有效果,因此請務必跟著我一起看看。

肌肉會反覆收縮、放鬆。

例如,當我們握住一邊的拳頭,讓手臂用力時,會發生什麼事呢?

我們會發現手臂摸起來變硬了,從手背到手臂的肌肉蜷縮成一團。這就是肌肉「收縮」的狀態。

接著,我們把拳頭放鬆,會發現肌肉鬆弛了,變得又細又平,這就是「放鬆」的狀態。我們做任何動作時,肌肉都會反覆收縮、放鬆。

可是,肌肉也會因為過度收縮而無法放鬆,這就是所謂的「肌肉僵硬」。需要注意的是,肌肉內又大又硬的部分是可以被按摩的。

到底是哪部分的肌肉在痠痛?
你知道是哪部分的肌肉在痠痛嗎?

「僵硬、痠痛」特別容易發生在深層肌肉。

肌肉分為「深層肌肉」與「淺層肌肉」,不過至今仍沒有明確的定義可區分。對此,我用以下的說明來定義深層肌肉。

「主要位於體內深層,負責固定關節,會自動反覆收縮、放鬆,以支撐正在活動的肌肉。」深層肌肉一般又稱為「inner muscle」,它位於體內靠近骨頭處,而非身體表面。其運動方式與淺層肌肉相同,都會反覆收縮、放鬆,但運動的目的卻不太一樣。

深層肌肉疲勞是導致痠痛的元兇

淺層肌肉主要是透過收縮時縮短肌肉長度以發揮力量,驅使關節活動。相反的,多數深層肌肉在收縮時並不會改變肌肉長度,甚至還會伸展以產生力量。

例如,請想像一下提重物時的情境。一開始手臂會用力,膝蓋彎曲,將重物往上提,但到了一半就會不堪重量的負荷,膝蓋逐漸伸直,手臂往下放。可是為了不讓東西掉下去,我們還是會努力撐住重物。此時的狀態稱為「伸張性收縮」,也就是收縮時不改變肌肉長度,或者一面伸展一面收縮。

根據某實驗數據顯示,肌肉在負重的情況下,比起縮短肌肉長度的收縮,肌肉伸展或長度不變的收縮更容易受傷,而這就是「痠痛」的元兇。

深層肌肉與淺層肌肉不同,它負責固定關節,支撐淺層肌肉,習慣一面伸展、一面收縮,因此很容易受傷,導致深層肌肉僵硬、痠痛。

如果把肌肉比喻為火箭,就很容易理解了。從火箭發射前到發射的這段時間,發射台必須做各式各樣的準備以支撐住火箭,同樣的,當我們要拿起一個杯子時,除了主要肌肉在活動以外,深層肌肉也正為了拿起杯子而不斷工作。

正因為深層肌肉維持住關節,並且支撐住淺層肌肉,杯子才能夠持續被舉起。而當目的動作完成後,主要肌肉便能休息放鬆,但深層肌肉卻為了能隨時做出下個動作而持續工作,因此容易累積疲勞,導致僵硬、痠痛。

由於深層肌肉大多被包覆在淺層肌肉下面,即便按摩也很難碰觸到, 導致此處的痠痛無法趨緩,一直被保留下來。當你在按摩時,是否曾希望「再深一點,裡面的部位比較痠痛……」呢?其實這就是「深層肌肉」僵硬的徵兆。

【觀念小筆記】
1.肌肉分為淺層肌肉與深層肌肉(inner muscle)。
2.肌肉會反覆「收縮」、「放鬆」。
3.淺層肌肉會透過縮短肌肉長度來收縮,藉此產生力量。
4.深層肌肉在收縮、出力時大多不會改變肌肉長度,有時還會伸展。
5.當肌肉在維持一定的長度或伸展的情況下收縮,便很容易受傷,這就是「僵硬、痠痛」的元兇。

 

(以上文章摘自《毛巾結速解痠痛——壓在痛點5~10秒就OK!舒緩糾結深層肌!》/作者 中辻正 /方舟文化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