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讀書的關鍵程序:找、篩、吸收

高效讀書的關鍵程序:找、篩、吸收

在自學路上,大家最常踢到的石頭無非是「讀書」。原因很簡單,因為這是大家能夠接觸最快最便宜的學習管道。書可以穿越時空與地理的限制,是傳遞知識最好的載體。

書雖然降低了知識「到手」的難度,「吃進去」卻不容易。甚至對許多人來說,讀書就是學習路上最大的門檻。因為一般人讀一本書至少需要幾小時,讀完還不一定記得內容,更何況做出筆記。

「打造超人」系列的起點《打造超人大腦》裡面教了一套「極速讀書法」,強調「30 分鐘高效讀完一本書,並做完筆記」。它的方法核心是:

  • 事先列出想在書裡得到的問題解答,當作閱讀目標。
  • 讀書時只專注在找到解答,不相關的直接略過。
  • 只在筆記寫下16個有效的解答。
  • 讀完之後立刻整理成三個重點,並把重點複述給朋友聽,加強長期記憶。

方法看起來簡單,卻運用到大腦的運作原則,所以十分有效。

推出這個讀書方法之後,我陸陸續續接到讀者詢問一些問題,發現讀書問題並不是只有高效讀完並且寫筆記這麼單純。我對讀友做了一輪調查,才發現「速度」只是讀書問題中的一小環。他們的舉出的問題有:

  • 買了亂放忘記看,找不到書重複買/讀書的時候看感覺,想讀的類別不在手邊,不然就要在固定地方才能看書。
  • 不知道怎麼提高找到好書的機率,讀書筆記平時會手寫,但想要電子化。
  • 怕買到爛書。
  • 不知道怎麼找書。
  • 連好朋友寫推薦序的書拿過來看,也有機會遇到灌水的書,對於找書覺得迷惘。
  • 看書名或內容簡介買書,結果與期待有落差。最近買「服務設計」相關的書,就覺得踩到雷。
  • 書籍邏輯架構與自己的思維不同,讀起來卡卡。
  • 網路書評不準怕浪費錢/無電子書怕買越多越占空間/買了沒時間看堆著占空間/買了過了幾年就過時了/書本都從基本開始寫起。
  • 買書找書讀書感覺學習速度太慢,直接去上大神的課快多了。
  • 趁上下班通勤的時候看書,手邊沒有筆紙,很少做讀書筆記。
  • 找書都是看FB朋友說哪本書好,照著買一輪,或是最近有什麼暢銷書買來看一看,學到的東西僅停留在「喔我知道了」的階段。
  • 平常看書的時間比較片段,所以有時候一本書可能分十次看完,但是書中有些概念是連貫的,分太多次看就會導致後來看的時候忘記前面看過什麼,常常往前翻閱複習,又導致看書的效率低落。除了撥出一段長時間去閱讀之外,不知道還有什麼辦法可以解決。
  • 讀書和學習新知識、新課程的時候實力不足,沒辦法判斷內容是否正確或寫書者的實力,更不具有背景知識,因此非常繞圈子、高耗能低成效,簡單來說常常困於「用未知解釋未知」的窮途。
  • 買書學習就是希望實際進步,問題是沒有人畫地圖(學習路徑地圖),要看到實際成長和成就需要一個一個階梯和小測驗。可是很多書是「知識布道」(覺得這個形容非常貼切),雖然獲得精神上的滿足,讀完還是沒辦法輸出,覺得蠻尷尬的。
  • 不知道如何管理精力,不知道學得夠不夠,或是不是學太多,很多東西都學無止盡,不知道哪裡停下來,想學多又會太累。
  • 為了興趣學習時很開心,但想到花時間學這些又不賺錢,好像有點浪費。
  • 為了生存學習技能覺得充實,但有時候沒那麼有趣。
  • 筆記寫完就是寫完,不太能累積。
  • 讀書時雖然會從目錄找尋自己感興趣或是問題可能的答案,但看完很容易抓不到重點,或是重點太多,貪心想要全部學起來,往往什麼都沒學好。
  • 太多書讀不完,不曉得應該從哪邊看起。
  • 讀書筆記有各種格式、筆記本、空白紙、word,散落在各處。
  • 想要解決的問題過於巨大,無法有效拆解,無法找到真正的問題再針對它找到答案。
  • 買書的時候常常會看到文案寫很好就買了。找書用Amazon,會推薦相似性很高的書籍,會膩。想要找不同領域的書來看,但是不知道怎麼評估書的質量。
  • 書名跟我要的不一樣,感覺作者繞來繞去,就看不下去。
  • 明明寫的是中文,我卻看不懂,又看不下去了。
  • 書看完卻記得不多,覺得自己得失智症。
  • 不知道從何買起?該買入門書?會不會太淺?讀起來被人笑?
  • 什麼書才是好書?好的定義是什麼?好讀、好懂、易吸收、有內容?
  • 習慣只在自己熟悉的介面或平台買書,例如博客來,書籍的來源被限制。
  • 碎片式學習,因為工作的關係,讀書一直被打斷 除非利用凌晨時間來讀書。
  • 筆記散記在不同app,要找資料時找不到/忘記記在哪。
  • 沒時間或懶得做整理。
  • 沒做歸納或統整,內化成自己的東西。

我將這些問題收集起來,打上TAG歸納:

高效讀書的關鍵程序:找、篩、吸收

大家的問題可以簡化成三個主題:
如何找?
如何篩?
如何吸收?

★找、處理、吸收★

本文摘錄自《打造超人學習》,商周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