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構心智理論,從孩童開始!

建構心智理論,從孩童開始!

建構心智理論

心智理論是一個複雜龐大的思想系統,處理人類的心理活動。我們對內心的私密性,以及對情緒、意圖、想像等心智體的想法是心智理論發展的基礎,也是心智理論運作後的產物;這些想法也讓我們能偽裝、欺騙、理解、說服和教學。

這些都是人類非凡的成就。不過,就如同任何複雜的建築工程,心智理論也得逐步發展完成。研究員從兒童身上觀察到心智理論發展的階段,主要有五個階段性里程碑。

1. 欲求相異(Diverse Desires):即使針對同一件事物,每個人的喜好、欲求可能都不一樣。小孩理解這件事時, 就能明白這個人喜歡蘋果,但那個人不喜歡。

2. 信念相異(Diverse Desires):針對同一個情況,每個人相信的事情可能會不同,可能會有不一樣的想法。假設小孩看到兩個人在端詳一個緊閉的白色盒子。如果小孩處於這個階段,就能明白針對盒子裝了什麼,這兩個人的看法可能不盡相同。整體來說,小孩知道信念、看法、想法因人而異。

3. 知情程度相異(Knowledge–Ignorance):除了有不同想法, 有人可能確實知道盒子的內容物( 裝著一顆蘋果!);但有人卻可能毫不知情,小孩能理解這樣的差別。簡而言之,小孩明白有些人知道的事情,另一群人不一定知道。

4. 錯誤信念(False Belief):不知道和抱持錯誤信念並不是同一回事。《羅密歐與茱麗葉》中,羅密歐不僅不知道茱麗葉發生了什麼事,他還(誤)以為茱麗葉已經死了。發展到這個階段時,小孩明白有些人對某件事的理解、抱持的看法或信念可能完全背離這件事的實情。

5. 心智隱藏(Hidden Minds):所有心理狀態,包括欲求、知情與否和想法等等,不一定外顯於人的表情、行為、言談上。有人可能為了向招待他的主人展現禮貌,明明很討厭蘋果卻假裝很喜歡;有人可能一無所知但剛好猜對,因此好像早就暸若指掌。這個階段的小孩明白:人能掩藏心理狀態,心理狀態不一定會表現出來。

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貝蒂.雷帕裘利(Betty Repacholi) 和艾利森. 高普尼克(Alison Gopnik)請十八個月大的小孩吃青花菜和金魚形狀的香酥餅乾,並請他們回答比較喜歡哪一項。一點也不意外,幾乎所有小孩都選小金魚餅乾。接著,貝蒂當著小孩的面也分別嚐了嚐兩項食物。吃其中一項時,她會露出微笑說「好吃」;吃另一項食物時,會皺眉面露不悅地說「難吃」。一半的小孩看著貝蒂在「符合小孩喜好」的情境下進行這兩件事:她喜歡小金魚餅乾(微笑表示好吃)、討厭青花菜(皺眉表示難吃),這個反應和小孩的偏好一致。至於另一半的小孩,貝蒂則表現出「不符合小孩喜好」的情境:她喜歡青花菜, 但不喜歡小金魚餅乾。

接著就進行測驗。貝蒂和小孩中間隔個一張桌子,桌上放著兩個碗。其中一碗裝小金魚餅乾, 另一碗裝青花菜。貝蒂把手伸向兩個碗,看著小孩說:「我還想要再吃,你能再多給我一點嗎?」

貝蒂非常謹慎,避免讓小孩覺得她有特別想要哪一碗,但十八個月大的小孩幾乎都會拿貝蒂喜歡的食物給她。也就是說,在「不符合小孩喜好」的情境下,小孩會給貝蒂青花菜;而在「符合小孩喜好」的情境下,小孩會給貝蒂小金魚餅乾。

這個測驗顯示,兒童能理解多元的欲求:不同人有不同的想望、衝動、好惡。兒童自己可能喜歡小金魚餅乾,但貝蒂喜歡的卻是青花菜。再稍微大一點的兒童就能表達得很清楚:

三歲半的蘿絲:這個在我麵包上的東西吃起來酸酸的……我不喜歡。(把麵包遞給爸爸)
爸爸:你為什麼覺得我會喜歡?
蘿絲:因為你喜歡吃酸的東西,就吃啦。

學者也測出了兒童精通每個階段的平均年齡,這份數據適用於很多西方國家的兒童。大部分兒童到五歲半時,就會完全掌握這五個階段。

以上內容由大寫出版授權刊登,未經允許請勿轉載。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讀心:我們因此理解或誤判他人意圖的心智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