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疲力竭症」是什麼?

「精疲力竭症」是什麼?

精疲力竭症

「精疲力竭症」(Supernova Burnout)讓人倍感煎熬之處在於,成功人士們發現,自己選擇的志業已經無法再給自己帶來心理上的滿足,甚至威脅到自尊。人們總說現在是拜金時代,事實上這種說法有失偏頗,許多職場成功人士,無論男女,在努力工作多年後,都會有「逃離此時此地」的衝動。我見過一些事業有成的管理者,他們多年來身居高位,卻迫切希望我幫他們打開自己手上的「金手銬」;有些專家學者寧願放棄令人羨慕的地位,也要逃離枯燥乏味的生活;有些表演領域的明星,像是運動家、音樂家、演員,對台下粉絲們「再來一個」的安可呼聲表面上微笑以對,心中卻只想趕緊說「再見」。

一個人白手起家達到人生的巔峰後,卻驟然經歷自由落體式的潰敗,終因心魔難除而選擇自殺,這樣的傳奇人物很多,如七○年代好萊塢喜劇演員佛萊迪.普林茲(Freddie Prinze)、前白宮顧問文斯.福斯特(Vince Foster)、媒體大亨羅伯特.麥斯威爾(Robert Maxwell)、美國製片人大衛.貝格爾曼(David Begelman)等。但是,他們的心理問題並非我說的精疲力竭症。據我二十多年來的研究,精疲力竭症常常是由持續不斷的微小瑣事所引發,症狀表現多為「成功之前的焦慮以及成功之後的倦怠」,也就是:你努力實現了目標,並期待人生能有改善,然而結果並沒有如你所願。

相較於沒有達到目標,達到目標後卻發現並沒有帶來預期的改變,這種情況更為糟糕。面對失敗時,你總是可以回到起點「再試一下」,而且這會激勵你繼續向前。但是面對成功,你只能問自己「就這樣了嗎」,沒有第二次機會重來。我們對成功總寄予太高的期望,所以失望往往也很大。

為什麼很多成功人士都是酒鬼?

多年前,當時我還不到能進酒吧的法定年齡,但在喝酒這件事上,就已經對我有深遠的影響。那時我十五歲,對那個年紀的男生來說,要度過沒有約會的週末,最好方式就是一群人聚在一起喝得大醉,藉此來逃避孤獨。有一天晚上,我喝了太多雞尾酒,感覺頭很暈,跌跌撞撞回到家,吵醒了父親。父親用嚴厲但不失關懷的語氣給我忠告:「兒子,我希望你多做有益的事。你要知道,只有懶惰的人才會喝醉;只有沒工作、無法照顧家庭的人才會喝醉。我希望你做一個成功、有貢獻的人。聽到了嗎?不要做一個遊手好閒的人。」

我永遠都不會忘記父親那天說的話,因為我惱羞成怒,一直在思考他說的「只有遊手好閒的人才會喝醉」這句話一定是錯的。但出於對他的愛和尊敬,我相信他這麼說一定有他的道理,只是我不敢苟同,因為據我自己觀察,有些並非「遊手好閒」的人也經常會喝得酩酊大醉。在決定要研究成功人士酗酒的誘因之前,我遇到兩個更極端的案例,讓我更相信成功和酗酒之間有著一種奇怪的關係。第一個案例發生在美國紐約長島附近舉辦的婚禮和猶太成年禮上。

如果你們對長島南岸的奢侈生活沒什麼概念的話,我就來描述一下美國上流社會的聚會場景:除了為成年人準備的六道菜晚餐和無限暢飲的酒水,猶太成年禮還會為未成年人及他們的朋友準備很多其他娛樂節目,例如彈球機、搖滾樂團、卡通人物裝扮、小丑和魔術師。有些甚至還會請肚皮舞表演。婚禮則更加誇張:桌子中間一般都擺有兩打的長莖玫瑰,多支樂團或管絃樂團的演出是家常便飯,一如新人和家人頻繁的換裝。現場有錄影人員和攝影師同時拍攝,聽起來很奇怪,他們還請了素描畫師和占卜師。

沒花多長時間我就得出結論,參加這些縱酒狂歡盛宴的人並不是所謂的「遊手好閒者」,說得誇張點,他們有很多還是地方菁英人士。而他們慶祝此類事情的方式就是喝醉。這五年來,我因為工作關係參加過不少高檔酒會,看過不下十幾次西裝革履的男人們互相鬥毆的場面,也見過很多次衣著光鮮的夫婦當眾大吵大鬧。我曾定期與一些酗酒者交談,但直到讀研究所時才意識到,與這些人的談話內容,成為我研究「成功者偏愛物質濫用」的理論基礎。

以上內容由日出出版授權刊登,未經允許請勿轉載。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內在驅動心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