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試者偏見

受試者偏見

受試者偏見(participant bias)影響了實驗中受試者所提供資訊的信度。舉壓力為例,如何發現受試者正經歷生理上的壓力呢?你可以問受試者是否感覺有壓力,但這會很主觀且具有偏見。舉例而言,受試者可能相信自己不應該對某件事感到壓力,所以他說出的壓力程度可能比實際上感受的要低。科學家希望測量結果都是沒有偏見的。科學家可能會測量受試者唾液中皮質醇的數量,皮質醇是一種壓力荷爾蒙。含量高代表出現壓力。皮質醇不會說謊,也不會以帶有偏見的方式表現出來。

這些大腦和荷爾蒙的過程也並非完全沒有醫療效果。皮質醇抑制了免疫系統,這是壓力可能讓你感冒或得流感風險增加的其中一種方式。壓力也可能讓你疏於維持健康。因此,減少壓力會讓你更健康。

幾百年來,人類吃藥後會覺得比較舒服,無論吃的是薩滿巫師的春藥或現代的藥丸、針劑都是這樣。這種效果很強烈,人類吃了中性物質但相信這是「真的」藥物時,半數時間都會感覺較舒服。中性物質可能是看起來像「真的」藥丸的糖果藥丸。中性的藥丸稱為安慰劑,它對我們心靈的影響稱為安慰劑效應(placebo effect)。

安慰劑效果的反面稱為反安慰劑效應(nocebo effect),在這個例子中,病患說即使他們獲得安慰劑,仍受到煩人的副作用之苦,而未獲得藥物的療效。

處理安慰劑效應已成為醫學研究主要挑戰。測試新藥物時,藥物研究者顯然不能讓受試者知道拿到的是真的藥物還是安慰劑。藥物只有在對人的功效超過安慰劑的心理效果時,才可視為有效。但人類並不笨,往往吃到糖果藥丸時就能辨認出來。他們知道大多數藥物味道很苦,假如藥丸味道不苦,他們就知道這可能是安慰劑,甚至可能因為知道藥丸不是真的藥物而覺得更不舒服。味道苦的藥物則會讓他們感覺較好。在受試者不知道是否拿到安慰劑的情況下使用安慰劑稱為「盲測」實驗。

造成受試者偏見的不只是藥丸的外表或味道。藥物研究者都知道,昂貴的安慰劑會比便宜的安慰劑讓人感覺舒服。實驗中的受試者認為如果這樣東西很貴,一定是真的藥。

有時偏見是由看起來無可避免的實驗限制造成。舉例來說,在藥物測試中,研究者只能相信受試者會服用給他們的藥丸。研究者無法要求他們一定得這樣做。有可能某些受試者沒有服用藥丸的唯一效應就是減少了樣本大小。這不會帶來偏見的問題。但假設其中一組比較粗心好了,舉例來說,拿到真的藥物的病患覺得比較舒服而一直要藥丸,而拿到安慰劑的病患不再拿取似乎無效的藥丸。

這樣就會造成偏見。目前已提出的解決方式就是藥廠在每顆藥丸中插入微晶片。微晶片可以追蹤:這留在罐子裡,還是透過病患排泄,進入生態系統中。這項資訊至少會警告研究者哪些病患沒有服用實驗藥物。

此外,有些人對安慰劑的反應比其他人大,就像有些人比其他人容易催眠。或許他們較容易受他人建議及自我欺騙影響。另一方面,有些人對安慰劑毫無反應。這些差異似乎都有遺傳基礎。有些藥廠考慮找出易受影響的人,將他們排除在藥物試驗中。如此一來,他們相信可以減少試驗中受試者的數量,大幅減少成本,並增加試驗準確度。

安慰劑其中一個著名的例子就是喬治.華盛頓.卡弗(George Washington Carver)所發明具療效的花生油。卡弗是我最喜歡的科學家,在第二十章會描述我的理由。一個因小兒麻痺跛腳的男孩使用了一些卡弗的特製花生油,然後站起來行走,這幾乎可以肯定是安慰劑效應。那男孩可能本來就有能力走路,但覺得太沮喪,連試著走路都沒試過。他預期在獲得花生油治療後就能走路,所以試著走——然後成功了。但要注意,即使安慰劑主要效應是出現在那男孩心裡,但實際上仍發揮了功效,尤其是偉大的卡弗還親自將安慰劑用於男孩身上。

偏見也會影響參與者如何感受味道。食品科學家老是遇到這個問題。如果賣相好,人會更享受食物。舉例而言,大家認為較紅的西瓜一定比果肉顏色淺的西瓜好吃。因此受試者拿到食物時會蒙眼或以特殊燈光混淆他們,使他們無法分辨食物真正的顏色。食品科學家希望知道消費者是否認為無論產品的外觀如何,味道都比較好。如果食物擺設美觀,人類也較能享受食物。整個產業就是奠基在偏見上。但好的廚師幾乎可以賦予所有東西好味道。

此外,攝取維生素補充品的人和其他人相比,對自己的看法也不一樣。他們認為自己很健康。假如他們感冒,往往會把這解釋為「只是吸鼻子」。不吃維生素C的人可能認為自己不健康,因此把感冒當作流感在發威。也就是說,這兩群人可能客觀上經歷嚴重程度完全一樣的感冒,但主觀上卻有不同解釋。除了相關相較於因果關係的問題之外,這是少有科學家相信維生素C能預防或治療感冒的主要原因。

並不是只有人類會經歷受試者偏見。實地利用動物實驗的科學家有時也必須設陷阱捕捉動物、測量動物然後再釋放牠們。這個過程經過特別設計,才不會傷害動物。食物會吸引牠們進入只有單向的門。要是這是第一次發生在動物身上,會是很可怕的經驗。第二次或許也是。但過一陣子動物了解看到像這樣的陷阱就知道裡面有食物,也不會受傷。

動物就成了田野生物學家所稱的「喜歡陷阱」。這不一定會讓研究者對動物的測量結果無效。事實上,放鬆的動物可能更能「自然」代表其族群。問題是,這造成研究者反覆以同樣的動物作為樣本,而不會每次隨機嘗試新的樣本。有一些方式可以部分彌補這一點,但這必須要研究者注意到發生這種情況。

你可能會問:「只是拿具安慰劑效果的藥品給病患,讓他們覺得比較舒服,有什麼問題嗎?」問題出在幾個地方。首先,藥物有糖果藥丸沒有的副作用。第二,藥物比糖果藥丸貴。

第三,過度使用藥物可能導致對整體人口失去藥效。這最常出現在抗生素上。過度使用抗生素可能導致細菌演化,對抗生素產生抗藥性。假如焦慮的父母帶來因病毒感染(但使用抗生素無效)而焦慮的小孩,而成千上萬的醫師開給這些小孩抗生素,那最後就會出現很多對抗生素產生抗藥性的細菌。這實際上正在發生中,或許也是現代重大的醫療危機。

以上內容由商周出版授權刊登,未經允許請勿轉載。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像科學家一樣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