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兵法 The Art of War

孫子兵法 The Art of War

●約西元前512年

這部古老的中國理論專書充滿戰略與戰術的睿智建議,雖然它成書於兩千五百年前,對於各世代的軍事將領、企業領袖與想在各行各業勝出的人來說,仍是必讀經典。書中的經略有許多大小勝戰可資佐證。

相傳孫子(又名孫武)生於中國歷史上的春秋時代(約西元前722-470年間),正逢中國古文明的黃金時期。他的生平鮮為人知,也不清楚他才智的淵源,一般只知道他是一位將領與思想家,《孫子兵法》主要是出自他筆下。

在孫子的年代(春秋戰國時期),數十個封建諸侯國各自發展出相左的理念與思想,彼此為爭勝而愈來愈頻繁地交戰,戰事也因此越發受到重視。西元前350年左右,在孫子死後,他的後代—齊國的孫臏,讓從前那位睿智思想家的論述重獲世人肯定。古代中國在重整與統一後,開始成為史上最穩定和平的帝國之一,而據說《孫子兵法》有重要貢獻。

作為中國傳統的《武經七書》之一,《孫子兵法》在亞洲的聲譽之盛,連不識字的農民都知曉它的大名,歷代軍人也把它的內容牢記在心。長久以來,這本書作為戰爭經典作品的地位始終不墜。

孫子認為戰爭是必要之惡,必須能免則免。至於該如何打勝仗,與敵軍交戰時又有哪些事應該避免,他提供了充滿智慧的建議。他寫道:「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就他看來,「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孫子兵法》全文分成十三章,每章向將領提點戰事的一個關鍵要素。孫子提出五個策劃戰爭時要考慮的常態基本要素:道德原則、季節、地域、將領、手段與紀律(道、天、地、將、法),以及七個用來衡量軍事行動結果是否成功的要素。

雖然一般認為孫子是主要作者,但仍有許多歷史學家聲稱,這部著作可能因為後續演變出的新戰術而被後人修改過,例如:加入騎兵一節。《孫子兵法》已知最早的竹簡抄本是「銀雀山漢簡」,於1972年在山東出土,成書年代可追溯至西元前206年至西元220年的西漢年間,裡面的內容與當代流傳的版本幾乎一模一樣。至於第一個歐洲語言版本於1772年在法國出版,最知名的英文版則由英國學者翟林奈(Lionel Giles)翻譯,於1910年首次出版。

即便不談戰爭,這本書裡的許多教誨也切合實用。「知彼知己,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

以上內容由PCuSER電腦人文化授權刊登,未經允許請勿轉載。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改變世界的100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