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慢與偏見 Pride and Prejudice

傲慢與偏見 Pride and Prejudice

●珍‧奧斯汀 西元1813年

珍‧奧斯汀的愛情喜劇(comedy of manners)調侃了十八世紀末英國社交生活的某些荒謬之處,而她點出的人性缺陷,不論在哪個時代讀來都不會令人感到陌生。

《傲慢與偏見》(Pride and Prejudice)如此廣受歡迎,就連從沒讀過這本書的人也會認得它的開場白:「凡是有錢的單身漢,必定缺個太太;這是舉世皆知的真理。」這是整本小說的預告,也為主題定了調:階級、財富、性別與婚姻,不時佐以機靈的諷刺。在十八世紀,男人想出人頭地,除了婚姻還有很多方式,例如從軍,不過女人就只能寄望於嫁入有錢人家了。

珍‧奧斯汀(Jane Austen,1775-1817年)是教區堂區長之女,人生的前二十五年都與父親同住。她最初動筆寫《傲慢與偏見》時只有二十一歲,所用的題名是《第一印象》(First Impressions)。父親幫她把稿子寄給一名出版商,卻遭到退稿,於是珍‧奧斯汀就把它擱下了。她重拾這份稿子時已是三十五歲的成熟女性,也是出版過《理性與感性》(Sense and Sensibility)的作家。她把這份稿子重寫並重新命名,結果《傲慢與偏見》跟前作《理性與感性》一樣獲得好評,初版的七百五十本很快銷售一空。從此以後,這本書至今估計銷售了兩千萬冊。

這本小說描述一段求愛的過程,主角是出身中產階級的伊莉莎白‧班奈特小姐與出身貴族階級的費茲威廉‧達西先生。起初兩人對彼此都有偏見與錯誤的第一印象。伊莉莎白妄下定論,自以為能迅速對新交作出正確評價,達西則因為對自己所屬的階級相當自負,不假思索便否決了伊莉莎白和她的出身。這些傲慢與偏見的性格缺陷,讓他們的愛情開始得並不順利,又因為奧斯汀在兩人間安插的其他角色,兩人的關係更是困難重重。最終愛情幾乎克服了所有虛假的社會障礙,伊莉莎白與姊妹們紛紛與心上人結為連理,其中只有一人是為錢成婚。

奧斯汀用了多種文學手法來講她的故事。事件經常藉人物之口間接說出,對聽話的一方來說便造成一種神祕感,也將讀者置於故事中,彷彿在側耳偷聽那些人的交談。

奧斯汀也很倚重以信件來推動故事情節。據說《第一印象》可能完全以書信體寫成,也就是只藉信件往返的內容來敘事。書信讓人物與寫信人都有時間反思,不像對話必須即時反應。

最後,《傲慢與偏見》有許多場景是設定在各種大型社交場合。想呈現英格蘭社會為階級思維所囿的荒謬現象,這可謂絕佳的方式。奧斯汀對階級劃分的看法相當進步,尤其是關於女性的社會地位。她筆下的許多人物都困於社會強加在他們身上的角色。不過伊莉莎白與達西在更了解自己與對方之後,都有所成長,超越了各自的傲慢與偏見。最終,愛情克服了一切,而這種故事是世人永遠讀不厭的。

以上內容由PCuSER電腦人文化授權刊登,未經允許請勿轉載。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改變世界的100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