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意超限效應,告別工作過勞症候群

留意超限效應,告別工作過勞症候群

職場有種說法:「急事總是找到繁忙的人。」事實上,繁忙的人多半能很快判斷哪些是該做的事,哪些是重要的事,並且在短時間內把事情處理妥當,進而全神貫注在需要花費心力的工作上,有效率地完成所有工作。

無論你是一般員工還是管理階層,管理時間都是相當重要且必須要養成的工作習慣,若能以最少的時間,取得最大的工作成果,不僅可以提升工作效能,也能更加妥善地利用其他時間。然而,我們畢竟不是工作機器,長時間工作下來容易使人精神疲倦、注意力下降、身心壓力沈重,因此想要兼顧工作品質與效率,除了必須做好工作日程規劃、有效管理時間之外,也應該讓工作節奏像是橡皮筋一樣,時而拉緊,時而放鬆,才能避免「超限效應」所帶來的副作用。

在心理學中,超限效應是指同一刺激對人的作用時間過長、強度過大、頻率太高,會使神經細胞處於抑制狀態,導致人的內心產生極度不耐煩、不愉快的心理反應。據說,超限效應來自於美國著名作家馬克‧吐溫(Mark Twain)的一則小故事;有一次他到教堂聽牧師演講,最初他被牧師的演講深深打動,有意掏錢捐助一筆善款,可是過了十分鐘,牧師還沒有講完,讓他開始有些不耐煩,轉而想想還是捐一些零錢就好。不料又過了十分鐘,牧師仍在嘮嘮叨叨,就在牧師終於結束冗長的演講,開始進行現場募款時,馬克‧吐溫因為太氣憤了,不僅沒有捐錢,還從盤子裡拿走了兩塊錢。

心理學家認為,人的心理都有承受的限度,心理學上將這種限度稱為閾限(threshold),當某種刺激過多、過強,超出一個人所能承受的最低閾限時,就會造成心理疲憊,形成沮喪、懊悔等負面情緒,此時人們為了保護自己便會如彈簧般把壓力反彈回去,從而產生超限效應,表現出不耐煩甚至反抗的行為。

比如當你做錯一件事,別人因此指責你時,一次、兩次,甚至三次、四次的批評都會使你感到內疚不安,但是隨著次數的繼續增加,不悅、不耐、氣怒的情緒將逐漸萌生,到最後就出現了激烈的反抗心理和行為。這是因為一個人受到批評時,總是需要一段時間才能恢復平衡心理,在第一次遭到批評時,厭煩感並不會太大,但是當批評的次數累加,內心的反彈很可能是以幾何級數增強,漸漸地便演變成反抗心理。

超限效應在生活中十分常見,並且也經常發生在工作職場上。我們執行工作任務時,投入其中的心力與時間都有承受限度,專注力與耐力會隨著時間拉長而降低,要是沒有適時放鬆、稍作休息的話,一旦疲倦感與身心壓力的負荷超載,就將導致各種工作過勞的問題出現,甚至還會嚴重影響身心健康。因此,健全的高效率工作模式並非是一直埋頭苦幹,往往在工作中適時安排休息時間,讓身心都喘口氣再繼續工作,反而有助於維持工作的高效能。

大多數上班族都曾遇過以下的情況,有些人在會議中發言時會說:「對於這個問題,我有三點要講。」這時多數人會認真聆聽,說不定還會隨手記錄對方的發言,但如果對方接著說要再補充三點,然後一路滔滔不絕,恐怕就讓人失去聆聽下去的興趣,甚至會昏昏欲睡,而之所以出現這些現象,正是因為超限效應發生作用,也就是所謂「物極必反」的道理。

當人們接受工作任務、大量資訊、外在刺激時,經常都存在一個主觀的限度,只要超過這個限度,人們會產生防禦心理、採取對抗行為,以免身心的負荷超載,要是勉強自己繼續忍耐,只是進一步加重壓力,並且讓人更快地面臨身心緊繃、壓力瀕臨極限的處境,如此一來,原先想要完成的事情自然也無法順利推動。

從物理學的角度來看,一定事物所保持的自我質量限度,也可稱為關節點或臨界點,如果超出了這個範圍,事物的性質就會發生變化,例如水的沸點是攝氏一百度,凝固點是攝氏零度,從零度到一百度是水的溫度範圍,超出這個範圍,水不是變成蒸汽就是變成冰。職場工作也是如此,每個人每天能夠付出的精力和時間都有一個限度,過度工作、超出負荷不但危害自己的身心健康,工作表現也未必能發揮應有水準。也就是說,我們必須學會調節工作節奏,適度安排工作計畫,才能有效降低超限效應的發生機率。

以上內容由創見文化授權刊登,未經允許請勿轉載。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職場生存解答書:走跳職場的31條自救心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