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名片效應,成為人際發電機

善用名片效應,成為人際發電機

步入社會後,隨著職場工作的展開、社交圈的逐日擴大,我們每天都要與許多人打交道,無論這些人是潛在客戶、跨部門同事、共事夥伴、上級主管、極力爭取的合作對象,或是社交場合中初次相識的陌生人,如何與他們互動良好,快速拉近心理距離,建立並維繫良好關係,不僅考驗著我們的人格魅力,也取決於社交技巧的運用。

如果你苦惱於自己的不善交際,不知道該如何踏出與人互動的第一步,卻又不想再當社交場合中的隱形人,學會運用「名片效應」與人往來,將能幫助你因應狀況與人展開交際,有效建立屬於自己的人脈網絡。

心理學研究指出,人們通常比較願意接受和自己有「相似性」的人,試想,你是比較願意和一個年齡、性格、興趣愛好、觀念都和你相似的人做朋友,還是更願意接受一個在各個方面都與你不同的陌生人?

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如果你能先表明自己與對方的態度和價值觀相同,就會使對方有「惺惺相惜」之感,這樣就能快速縮短與你的心理距離,獲得對方的好感,從而更快結成良好的人際關係。這就是所謂的「名片效應」。

對於現代人而言,名片是常見的一種社交工具,舉凡洽談業務、自我介紹、結識朋友,雙方只要透過交換名片就能取得對方的基本資訊與聯絡方式,可以快速開展一段關係的建立與維繫。不過多數人可能不知道的是,除了具體有形的名片之外,無形的「心理名片」同樣具有自我推薦、增進彼此了解、深化互動關係的效用,而這正是心理學中的「名片效應」。

名片效應是由蘇聯心理學家納季拉什維利(Nadirashvili)所提出,意指在人與人的交往中,你對外展現的態度、觀點、思想就好像是一張無形的心理名片,只要你能讓對方收到你的心理名片時,感覺你和他彼此之間有許多相似處,通常便可使對方放下心防,願意與你接近。

這也就是說,要讓談話對象願意接納你、接近你的要訣,首先是找出你們彼此的共通點或交集點,而不是一廂情願地介紹自己,因此你必須從言談細節之間捕捉對方的好惡、價值觀、性格特點,然後以對方偏好的溝通模式、熟悉的話題展開交流,並且適時加入自己的見解與看法,往往這能引發對方的心理共鳴與好感度,進而為雙方的友好關係打下基礎。

一般而言,我們初次與人會面時,如果事前無法先了解對方的背景資料、個人經歷,臨陣上場時就必須善用觀察力,留意對方言談中透露的資訊,才能擬定適當的溝通策略,而不管事前的會面準備如何,雙方碰面時,懂得運用名片效應,有技巧地自我推薦,不僅能留給對方好印象,日後要進一步深化關係也就不再是困難的任務了。

無論是出席商務場合,或是參加一般的社交活動,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能在最短時間內融入人群,但儘管大家深知要與初次會面的人建立互動關係,選擇輕鬆、愉快、沒有壓力的攀談話題是最安全的做法,然而實際互動時,為何有些人仍因找不到適當話題導致冷場?又為何有些人總能與人相談甚歡,就算對方是不擅言辭的老實人,聊天氣氛依然能愉快又熱絡?

不少人認為一個人的口才好壞決定了他是否善於社交,不過事實上,那些在社交場合能與人自然互動的人,他們比別人高明的往往不是好口才,而是觀察力!他們總是會先觀察身邊的人事物,留意交談細節,所以能因應狀況運用名片效應,以對方熟悉或有好感的事情當話題,免除無話可聊的尷尬場面。

通常兩個不相識的人,只要彼此之間有共同話題就很容易拉近距離,比如同樣是離鄉背井出外工作的人、同樣是熱愛登山的戶外運動者,雙方在交談過程中就會倍感親切,聊起話來也沒有隔閡,彷彿是多年不見的友人一般,所以想和初次見面的人「一見如故」,增加雙方熟悉感最快的方式,就是儘量發現彼此的共同點。

這也意味著,懂得善用名片效應的人,並不是逢人就滔滔不絕地打開話匣子,而是會設法找出自己與談話對象的共通點,再以自然的方式遞給對方一張「心理名片」,逐步地建立起友好關係。

更進一步來說,名片效應的背後精神就是「見什麼人說什麼話」。在某些情況下,如果你和預計碰面的對象素不相識,然而有朋友間接認識對方,那麼事先探問對方的相關背景,將能幫助你擬定碰面後的交談策略,同時避免誤踩禁忌話題。

假使你沒有管道事先得知對方的背景資料,或者你是在社交場合隨機遇到某位陌生人,考量到雙方初次見面,尚未建立起信任感,最好不要詢問過於深入、過於隱私的問題,以免造成對方的尷尬與不快,徒增交流障礙。

以上內容由創見文化授權刊登,未經允許請勿轉載。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職場生存解答書:走跳職場的31條自救心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