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打造一條邁向全球舞台的紅毯

中國:打造一條邁向全球舞台的紅毯
圖片來源/pixabay

投資美國債券的利弊

就投資的角度來說,低風險通常傾向於意味低報酬,不過就算債券利率只有一%,持有高達三兆美元美國債券的投資人還是能收到極為龐大的利息收入,何況在需要現金時,這些債券很容易變現。

一般人認定世界最大民主國家的政府是相當安全的投資標的,因為具備低風險、還算不錯的報酬,而且能輕易變現等特質。難怪中國會投資那麼大量的資金在美國公債上。不過,中國的這個決定不僅和穩健財務規劃的考量有關,之所以選擇美國和美元其實還有策略性理由。

美元的軸心地位在一九四四年獲得鞏固,當時以建立國際金融穩定為由,在新罕布夏山區某家旅館召開協商會議,確立美元的地位。這個由美國官員主導的協議,是以該旅館的所在地──布列敦森林(Bretton Woods)命名。該協議指定美元為國際準備貨幣。代表美元將成為全球商務往來的正式貨幣;換言之,多數國際貿易從此將以美元清算。

就這樣,其他所有國家開始對美元垂涎三尺。根據協議,多數通貨的價值都會在一個兌換比率的區間內與美元連結(也就是「釘住」美元),而美元價值和黃金價值之間的兌換比率則是固定不變。這個協議嚴格限制資金的轉移,目的是為了避免這個僵化的制度被破壞。另外,國際貨幣基金隨之成立,職權之一是要監督美國印製的美元數量。總之,這個協議的目的是為了確保穩定,但實務上這個體系卻行不通。

到了一九七○年代初期,各國多半已不再嚴格遵守上述的貨幣管制和固定匯率規定。隨著各個經濟體持續成長且變得愈來愈多元,維持匯率穩定已變成複雜又代價昂貴的任務。簡單來說,這個制度根本無法永續運作,當時的狀況和二十五年後泰國經歷的一切可說是大同小異。

不過,有一件事沒有改變,美元依舊是世界上最主要的準備貨幣,各國中央銀行持有的現金中有七○%是美元,而且美元也是標準的貿易收付工具。由於美元還是保有這個帝王般的寶座,美國政府公債當然也被視為最有威信且最安全的投資標的。然而,目前有一些人猜測,隨著中國的地位愈來愈重要,人民幣有朝一日將會挑戰美元的帝王地位。中國囤積的大量美元讓它能取得安全又穩定的收入,以支持愈來愈龐大的權力基礎,那些美元也賦予中國控制美國的某種力量。

讓我們用另一種方式來看待這件事,米勒這類美國消費者對廉價中國商品的需求永遠也不會滿足,中國政府則可能利用她的美元來購買美國國庫券,這些債券為美國政府提供財源,讓它得以興建學校、支付老人退休金及軍人的薪餉;而美國政府支出的前述現金,會在美國經濟體系內部反覆沖刷,並支持米勒每週光顧的那家零售店營運。所以,中國等於是藉由「持有」部分美國公債來對美國人民提供資金,美國人持續消費,而中國則負責買單。

以利率較低的公債換取支應政府支出現金

為什麼美國會端出那麼多債券來餵養中國機器的胃口?答案是它也沒有太多選擇。軍事行動、日益老化的人口及必要的退休金與醫療支出,外加偶發的金融危機等,對美國政府來說都是沉重的負擔。多年來,美國政府和很多國家的政府一樣,難以透過稅收籌募足夠的財源來支應政府支出。一如其他多數國家,美國應該還是寧可保持預算平衡。不過,由於稅收不足,美國終究不得不對外舉債,而且目前的負債金額還持續增加。債券是便宜的借款管道,遠比向一般美國銀行業貸款便宜,更何況如中國等國家對美國債券的胃口非常龐大。

的確,那些美元或許是在美國境內印製,並在美國郊區的沃爾瑪被消費,不過這些美元究竟是屬於米勒、明田還是中國政府,則有相當大的辯論空間。

米勒是用美元繳納房貸,而她享受的低貸款成本部分則是拜中國所賜,因此她有必要感謝中國。理由是什麼?當政府債券的需求很大(中國對美國債券的需求真的很大)時,債券價格就會被這股需求推高,而債券價格上漲代表政府能以相同的報酬率,取得更多的現金奧援。所以,美國政府負擔的借款利率降低,而身為「放款人」的中國則獲得較低的報酬,即殖利率。那樣的狀況也會反映在金融體系,讓一般美國人也得以享受較低的房貸等貸款利率。另一方面,廉價的中國進口商品讓美國物價得以維持低檔,而低物價也有助於利率維持低檔。

米勒可能認為她的一舉一動只和美國有關,畢竟她在本地賺美元,並透過消費,將美元轉交給本地的超級市場,好讓它支付薪水給職員(也就是米勒的鄰居)。不過,米勒的購物選擇(譯注:如購買中國製收音機)代表決定她個人財務,從所得到物價到利率的幾項關鍵要素,確實會受數千英里外的中國影響。

對美國來說,那不是很危險嗎?萬一中國突然決定放棄,並出清持有的美國債券,會發生什麼事?中國是否基本上已控制美國經濟體系的財力?在地緣政治權力的鬥爭場上,中國有沒有可能以美國經濟體系來要脅美國就範?

二○一六年時,中國重新調整財務結構,賣出價值一千八百八十億美元的債券,這件事正好發生在經常公開敵視中國的川普當選美國總統之際,各財經媒體迅速刊登「美國最大債權人為警告川普而大量出售國庫券」之類標題的報導。不過,中國賣出的債券不費吹灰之力就找到新去處。儘管當時換手的美國債券價值數百億或甚至數千億美元,但沃爾瑪和美國各地企業辦公室的作息卻還是一如往常,絲毫未起一絲漣漪。中國或許已自我打造為足以左右美國經濟體系的關鍵力量,但它並非不可或缺的唯一存在。誠如美國彭博(Bloomberg)的新聞工作者所言:「放輕鬆,就算中國大量出售美國公債,我們還是活得下去。」

某些人擔心美國債務增加過多,美國政府仗著外界對美國公債的強烈需求而持續發債借錢。然而,幸好美國公債迄今仍深受世界各地青睞,不只中國,長久以來日本就深受美國國庫券所允諾的避險天堂特質吸引,因此對美國國債青睞有加,就這方面來說,中國只是日本的跟屁蟲。二○一六年,日本取代中國,成為美國國庫券最主要的收藏者,這代表日本對美國的影響力甚至大於中國。

以美國公債的大型持有者來說,緊接在日本和中國之後的並非超級強權國家。以二○一六年的情況來說,愛爾蘭持有兩千三百億美元的美國公債,而開曼群島的美國公債持有金額更是令人瞠目結舌,這個只有六萬居民的加勒比海蕞爾之地竟然持有兩千六百五十億美元的美國國庫券。不過,以愛爾蘭和開曼群島來說,持有美國公債的並非當地的中央銀行,而是當地的企業。開曼群島和愛爾蘭的稅賦規定向來極為大方,這讓它們成為非常受避險基金及其他金融機構歡迎的避稅天堂,就算是走在潮流最前線的金融大賭客,偶爾也會需要寄放一點錢在美國國庫券這類安全的投資標的,第八章將會進一步討論這些金融大賭客。

不過,為何這項投資活動是由中國單向投資美國,而非雙向?和日本等多數國家一樣,中國也會發行本國的政府債券。不過,中國禁止外國人持有它價值高達九兆美元的政府公債,這樣的狀況可說是舉世罕見。說穿了,那是因為身為控制者的中國不願意被控制,不過北京當局已在二○一七年七月宣布將准許外國人購買中國的部分公債,作為開放中國貨幣市場及吸引外國資金的手段之一,這或許是區域與全球勢力進一步移轉的起點。

以上內容由商周出版授權刊登,未經允許請勿轉載。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一美元的全球經濟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