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你會訂自嗨型目標?

為什麼你會訂自嗨型目標?
(圖片來源:stocksnap)

 

當我們在替自己訂目標的時候,很多人都會有這樣的想法:我的目標一定要大,一定要很有困難度,如果訂得太簡單,會顯得自己的決心不夠、夢想不大。

於是,我們常常聽到這樣的目標:

「我一年至少要閱讀100本書。」

「我今年至少要存50萬。」

「我三年之內要買房。」

「我兩年之內要買車。」

會訂這種目標的人,一開始的決心確實值得被稱讚,但只要過一陣子,訂這種目標的人往往就會被證明他們錯了。

過了一陣子,原本自己訂的目標已經被擺在一旁,我們再度面對現實:「哎呀,我好忙,真的不行。」「這目標太困難了,我需要一些時間。」或是自己根本忘了有替自己訂目標這回事。

於是當我們說,那你何不將目標訂小一點呢?這時候這樣的想法又會跑出來:「不行呀?這樣顯得我夢想太小。」

這種事太常上演,我們太常看到這樣的例子。但人的時間是有限的,我們真的沒有時間老是這樣瞎耗,老是將自己想達成的事拖在那,每隔幾年,你就會逐漸老去,你的體力、執行力會逐漸下滑,但你想達成的目標仍然被擺在那。

這些目標之所以看似很難完成,通常不是因為它真得很難,而是我們不知道該怎麼做。

你可以問自己:「你如何確保自己一年閱讀100百書?」「你如何保證自己一年一定能存50萬?」「你如何知道自己三年內一定能買房?」「你如何知道自己兩年內一定能買車?」

於是當我們不知道怎麼達成,就會暫時被擺在那,以為過一陣子自己就會想出一套答案,但暫時往往會變成永久,這些目標就永久被擺在那了,而你也忘了有訂目標這件事。

「其實,真正好的目標,一定是你能夠掌握的。」

例如:

我們不應該訂「我一年至少要閱讀100本書。」這樣的目標;而是要訂「我每天晚上固定10點到12點要閱讀兩小時。」

這兩者最大的差別在於,前者你不知道該怎麼做,後者你明確的知道該怎麼做。更重要的是,後者我們可以掌握,前者我們無法掌握。

於是:

「我今年至少要存50萬。」可能就變成「每月薪資下來,固定扣款六千拿去投資。」(當然,你得做好投資理財的功課。)

「我三年之內要買房。」「我兩年之內要買車。」可能就變成「每天下班,我要花兩個小時去上專業課程,讓我在工作上能夠提升能力,得到加薪。」

或是「每天下班後,我要多兼任一份外包兼職工作,讓我能有多重收入,在自己正職工作的表現不受影響的前提下,努力增加自己的額外收入。」等等。

注意:

我們並不是將目標變小,它的難度其實也不低。

「我每天晚上固定10點到12點要閱讀兩小時。」

「每天下班,我要花兩個小時去上專業課程,讓我在工作上能夠提升能力,得到加薪。」

「每天下班後,我要多兼任一份外包兼職工作,讓我能有多重收入,在自己正職工作的表現不受影響的前提下,努力增加自己的額外收入。」

應該不會有人覺得這樣的目標很簡單,而這樣的目標是你看得見的,只差你要不要去做而已。

我相信:

如果你確實每天晚上都閱讀兩個小時,一年後你肯定閱讀一百本書以上了。

如果你真的每天下班後都去上兩小時的專業課程,幾個月後你的專業能力應該提升非常多了,老闆應該已經看見你的成長而給你加薪了。

如果你真的每天晚上都額外兼職一份工作,你的收入肯定提升了非常多。

甚至我們可以說,我們不該訂「我三年之內要買房。」「我兩年之內要買車。」這樣的目標。這樣的目標就跟「10年之內要跟郭台銘一樣成功。」「二十年內要跟比爾蓋茲一樣有錢」這樣的目標相似,都是讓自己自嗨而已。

這時肯定有人會問,為什麼我不該訂「我三年之內要買房。」這樣的目標?我是真的想在三年內買房啊。

但問題不是出在這,我們真正應該說的是:「我的目標是每天下班去上兩小時專業課程,讓我的專業能力大幅提升,讓我能夠獲得大幅度加薪,因為我想在三年內買房。」注意到了嗎?「三年之內買房」不是目標,而是一種結果。

自嗨型目標的特色就是「畫大餅」,讓你覺得好像自己的人生有在進展,但其實卻毫無幫助。

我們應該理解的是:

好的目標肯定是你能夠掌握的,而不是始終脫離你的掌控。

好的目標肯定是你知道該怎麼做,而不是你不知道怎麼做。

好的目標肯定是一種可執行的任務,而不是只能拿來讓你自嗨。

訂閱伊森YouTube频道 ▶https://goo.gl/jmDb8Z
加我的Line@好友▶ https://goo.gl/kTLQz1
按讚伊森Facebook粉絲專頁 ▶https://goo.gl/Uivocw
追蹤伊森Instagram ▶https://goo.gl/Bz2g3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