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才能跳脫低等勤奮的陷阱?

如何才能跳脫低等勤奮的陷阱?(圖片來源:pixabay)

每天早上七點我會在line上推播一則知識音頻,將我的所見所聞與你分享,一年365天,從不間斷。還沒加我Line的朋友,快加我唷。 https://goo.gl/kTLQz1

要提升閱讀效率,就必須先提升我們的臨界知識。

舉個例子來說?當我們在電視上看到某則新聞,新聞裡面某間公司宣稱,他們生產的數量越多,成本就越低。當我們看到這則新聞的時候,我們就知道這間公司已經達到了規模經濟。規模經濟就是這裡的臨界知識。

再舉一個例子,當有個朋友跟我們說,他昨天一口氣吃了10顆蘋果,現在看到蘋果就想吐。因此我們明白他目前的邊際效益已經遞減到快變成負的程度了。這個時候,邊際效益遞減就是這裡的臨界知識。

但是沒有學過規模經濟跟邊際效益遞減的人,就無法理解這些事件背後的規則或意涵。簡單來說,可以更廣泛、更普及的指導我們行動的重要而基本的規律,我們就可以稱為「臨界知識」。

跳脫「低等勤奮陷阱」

畫線、抄筆記不一定會讓我們變得更卓越。有時候明明覺得自己已經看很多書、聽很多課了,但過一陣子就忘得差不多,也不知道該如何應用哪些知識,當我們感覺有這種情況,很可能就代表自己陷入了低等勤奮陷阱。

傳統的讀書方法是屬於比較低效的學習方式。閱讀+劃線的讀書方法,是把一本書拆成了很多個孤立的知識點,在這樣的方法之下,我們讀書的目的就成了理解和記住這些孤立的知識點,這不是我們大腦擅長的高效行為。相反的,內化成能力的知識,才是我們真正忘不掉的。

學習臨界知識可以幫助我們內化我們學習到的知識,當我們要學習臨界知識的時候,需要有以下兩個心態。

第一個是,綠燈思維

在生活中我們常常會遇到習慣性的自我防衛,舉例來說當我們遇到跟自己持相反意見的人的時候,為了保護自己原有的認知,我們很可能會習慣性的防衛,拒絕接受對方的想法,此時我們的大腦處於一種拒絕接受對方想法的狀態,即便對方提出的方法可能是對我們有幫助的。

綠燈思維的意思是,我們要試著放下習慣性的自我防衛,把自己當成一張白紙,並試著從與我們持相反意見的人身上學習。

第二個是,以慢為快

當我們希望自己能夠很快的學到一些知識的時候,不代表我們的速度就一定要快。作者認為,越是快速提升的能力,反而越需要下慢功夫。真正的快是以慢為快。

那麼什麼是以慢為快呢?

真正高效率的學習,其實是融會貫通,但是當我們用很快的速度看完一本書的時候,我們就會變得很難融會貫通,理解不了太多作者真正想說的。

讀書的過程常常會碰到「知識阻塞」,也就是我們當下其實不是很清楚作者所說的一些話的含義,但是很可能過了一陣子再來重新看這本書,我們就明白了,這就是我們當下所碰到的「知識阻塞」。

讀書的目的在於打通知識阻塞,實現融會貫通。而要做到這一點,我們就需要以慢為快。把閱讀的時間大部分花在真正重要的問題上,其餘的時間再花在其他比較不重要的部份。

如何發現自己的臨界知識?

第一個是,從自己感興趣的領域著手,學習某個學科的重要知識

舉例來說,如果我們對經濟學有興趣,那麼我們日後就會漸漸了解什麼是供需理論、看不見的手、邊際效益、規模經濟、機會成本跟變動成本….等等臨界知識。我們學到的臨界知識越多,對於我們日後的學習就越有幫助。

第二個是,找到最重要的知識與原理的原始出處

舉例來說,市場是一雙看不見的手,這個是由經濟學之父亞當·斯密在他的著作《國富論》裡面所提出。當我們發現了某些事情背後的規律時,就必須試著找出那些臨界知識的出處,這對於學習將會很有幫助。

又例如著名的一萬小時金律,這個結論是來自於心理學家對於小提琴手的研究結果。當我們了解臨界知識背後的原始出處,我們可能就會有更清晰的認識。

第三個是,嘗試用更基本的原理來解釋這個知識

舉例來說,如果我們只是理解一萬小時金律這個定律,我們充其量只是明白至少要練習一萬個小時。但是當我們理解這個定理其實是心理學家對於小提琴手的研究結果,我們就會明白刻意練習才是真正的重點所在。

所以如果能夠用更基本的原理來解釋某個知識,我們就不要用新的假設。

第四個是,沒有解釋的時候,想辦法尋找或自己創造一個假設並驗證

大部分的理論一開始都是透過假設來驗證,如果我們發現某個事件背後的規律,但是卻找不到某個理論或臨界知識的時候,我們可以自己創造一個假設,並自行驗證。一旦假設被我們的驗證成真,那麼新的規律就被發現了,它也將成為我們的臨界知識。

應用臨界知識

當我們找到越來越多的臨界知識之後,我們需要將它應用在我們的生活當中,以求達到「知行合一」的成果。應用臨界知識的方法其實就是「刻意練習」,主要的方法就是,在不同的場景中,重複應用同一個臨界知識。

不同場景指的是,例如在會議中、在跟同事聊天中、在跟客戶談判的時候等等各種場景,我們試著去用我們學到的各種臨界知識來應用。換句話說,我們要刻意的練習,刻意的運用各種臨界知識。

舉個例子來說,心理學的互惠原理指的是,當我們受到別人的恩惠時,我們會想要回報。所以在人際關係上,我們可以先主動請朋友吃飯,那麼下一次對方就會想請我們吃點什麼,我們可以藉此來達到加深彼此關係的作用。

但是換個場景,我們也可以將互惠原理用在跟客戶的關係上。例如我們可以想個優惠方案給我們的客戶,讓客戶感受到我們對他的重視,這樣除了可以加深跟客戶的關係之外,客戶往後也有可能回報我們,例如再介紹其他客戶給我們等等。

這就是同樣一個臨界知識,卻可以運用在不同場景當中。

學習如果要學到門道,就必須找出背後的規律,也就是臨界知識。當我們學到的臨界知識越多,我們就能看見不一樣的東西。當別人只看見房價跌的時候,我們卻能解釋房價跌的原因。當別人看到股市崩盤的時候,我們卻能明白股市崩盤的原因。這就是臨界知識多寡的差異。

訂閱伊森YouTube频道 ▶https://goo.gl/N9Eqeh
按讚伊森Facebook粉絲專頁 ▶https://goo.gl/Uivocw
追蹤伊森Instagram ▶https://goo.gl/Bz2g3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