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stocksnap)
近來有一篇關於社會新鮮人求職受挫的信,在網路上引起不少迴響,加上寫那篇文章的作者曾在海外念書,字裡行間免不了會拿台灣求職現況和在海外作比較。雖然我並不完全認同作者在文中的一些觀點,對其所面臨的求職困境卻頗心有戚戚焉。
由於好奇心強烈且熱愛學習,經常跨領域謀職的我,即使到了坐三望四的年紀,還是在取得諮商心理師執照的那年,二度成了新鮮人,只不過比起剛出社會的新菜鳥,我則是個名符其實的「老菜鳥」。老菜鳥和新菜鳥最大的差別在於,在B領域的老菜鳥,可能在A領域已經是個足任或曾任主管職務的老手,因此想當然爾,要一個老菜鳥在新專業領域重返新鮮人角色,再次從基層一步步往上爬,需要多大的決心和謙卑啊!尤其是碰到那些年紀輕、卻仗著在新領域比你有經驗的人擺架子時,可就真的是一場個人修行的大考驗。
不過話說回來,無論是老菜鳥還是新菜鳥,但凡進入到一個新的專業領域,被拗、被質疑,乃至於單純因為菜而蒙受委屈,似乎都是無可避免的事情。而除非你家有金山銀山好幾座,讓你可以一輩子不工作也不愁吃穿,否則就算向親朋好友抱怨得口沫橫飛,大家也說千錯萬錯都不是你的錯,抱怨完了,回頭你還是得乖乖面對眼前的困境或難題。
既然如此,何不找出一個更具策略性的生存之道呢?
有位美國臨床心理學家,她在TED演講中公開建議年輕人,應該趁二十幾歲的時候就做到三件事:(1)累積身分資本、(2)善用弱連結、(3)選擇家庭。相較於「善用弱連結」是鼓勵人勇敢走出舒適圈,並藉由增加與他人聯繫來贏得工作機會,「選擇家庭」指的是,有意識的選擇未來要一起過生活的對象,我個人認為,對社會新鮮人來說最受用的建議,莫過於「累積身分資本」這一項。
我曾經在一個職業博覽會現場,碰到一名尋求職涯諮詢的準社會新鮮人,透過履歷表便可看到,無論是學歷還是語言能力,她的條件皆在水準之上,擅長的外語也不只英文一種,是個相當積極進取的女生,但無奈就是無法成功進到理想中的某大企業,以至於開始對前途感到迷惘,整個人也越來越沒有信心,一直不斷地問:「我究竟應該再做些什麼或增加些什麼條件,才能如願被錄取?」
這個女生的求職挫敗,顯然也是諸多社會新鮮人會遭遇的挫折。而以她來說,解套之道並非著重在增加條件,客觀來看,她的學歷和能力已經比多數社會新鮮人來得突出,因此以身分資本來累積身分資本,恐怕才是她當前最務實的求職策略。舉例來說,她的目標是進入A公司的市場調查部門工作,既然因為沒經驗暫時得不到A公司青睞,那何不先退一步,用其他的身分資本來搭梯子,像是先到比較願意接納新人的小公司從事市場調查,或是擴大專業領域,先往容易切入且略有相關的行銷或企劃工作去面試。等自己慢慢「脫菜」,順利脫離了爹不疼娘不愛的菜鳥行列之後,再以這樣的身分資本來投石問路,一步步攻佔理想公司或職務。
所以,身為社會新鮮人的你,不要怕領22K,也不要擔心起步點太低,只要你心裡清楚明白,眼前的屈就只是一時而非一世,也知道自己為何而戰,那麼階段性吃苦就會真的像是在吃補,不僅傷不了你,還會幫助你往後的求職更無往不利!
本文作者:「魏棻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