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骨就能救命

exercise-1203896_640

生命源於健康的骨骼

到底是先有蛋,還是先有雞,這個問題爭了幾千年,一直沒有定論。那麼,孕育生命之初,究竟是先形成心臟,還是先有骨架呢?這個答案是肯定的,生命之初,骨架先造形。現代醫學研究表明:胎兒在母體四週左右,脊柱的雛形已經開始長成,而這個時候,心臟細胞才是一個小疙瘩。而後各種器官逐步發育。

既然上帝為我們的生命源起做了如此安排,當然是有他的道理的。正如所有的植物在成長過程中必定先長枝幹,後長葉,接著開花一樣,人體只有在長好了脊椎這一「枝幹」之後,才能生長出茂密的分枝和樹葉。

換言之,如果在胎兒時期,脊柱沒有得到足夠的營養成分,就必然會造成它的發育不良,進而影響出生嬰兒的體質健康。更重要的是,如果小生命在娘胎時就脊柱發育不正常,出生後必然會帶來許許多多的健康問題,如大腦發育不健全、智力低下、器官功能不全、四肢先天缺陷等。

試想,當一個胖乎乎的小生命啼哭著來到這個世界時,爸爸媽媽乃至他們的爺爺奶奶、叔叔阿姨,哪個不是心裡樂開花。然而,有人歡喜有人憂,剛當上爸爸媽媽的欣喜之情還沒減退的時候,突然發現自己的小寶貝是一個不健康、有缺陷的嬰兒,那種痛苦又讓人多麼無奈。

廣西某工廠一對年輕夫婦,二○○二年初登記結婚,這一年年底生了一個體質虛弱的孩子,頭三年,夫婦倆先後花了數萬元給小孩求醫看病。小孩算是保住了性命,但也落下了殘疾,到了四歲多才學會走路,而且是一腳高一腳低地跛行。到我這來看病時,這個小孩已經七歲多,不僅走路不正常,還說話結巴,日常生活不能自理,包括大小便都要父母幫忙。因為這個毛病,上幼稚園,園長都不收,父母只能請來保姆長年累月地照看他。這一個先天殘疾的小孩,給年輕的父母親乃至全家人帶來了長久的痛苦和沉重的負擔。

據統計,全國每年有成千上萬的殘疾兒出生,他們給家庭,乃至社會帶來了沉重的負擔,同時,也成為嚴重的社會問題。究其原因,發育是胎兒時期沒有得到足夠的營養成分或受到外邪襲體,造成脊柱不良,最終影響了出生嬰兒的體質。

順其自然,這是我們常說的話。我們做任何事情都必須順應自然規律,養生健身也不例外。自孕育生命之初開始,對骨骼,尤其是支撐整個身體的脊柱,千萬不要忽視它的功能與作用。正是養生之重在於骨,身體健壯才鞏固。養生須從養骨開始,養好了骨骼脊柱這個核心功能作用,再對附在骨骼上的各種器官進行調養,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養骨從中軸線開始

熟悉北京的人都知道,從永定門到鐘鼓樓,是老北京的中心位置,被人們親切地稱呼為「北京中軸線」,它同時也是世界上現存最長的城市中軸線。

「中軸線」本是中國古代建築裡的一種專用詞彙,在中國建築史裡面,人們習慣把大建築群中統率全域的軸線,稱為「中軸線」。由於中軸線的成功運用,我國古代建築取得了輝煌偉大的成就和效果,比如故宮和老北京的四合院,始終令國內外著名專家學者和穿梭於世界各地的中外遊客歎為觀止。有人說,中軸線最寶貴的要點,就是它駕馭了人類創造物中最核心的部位,使之始終居於人類創造物的核心位置。並認為只要堅持了這一點,整個創造發明就會獨具一格,長留天地之間。

人體也有中軸線,在人體這個偉大的「建築系統內」,雙腿、雙手和頭不正像一個小四合院一樣,圍繞著脊柱這根中軸線左右對稱地分佈排列嗎?正像一所房子,要建得牢固,穩如泰山,就必須得找正中軸線,將重力均衡分佈一樣,養生也要從人體的中軸線開始,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人的身體中軸是脊椎,它是人體的第二生命線。要知道,人體所有軟綿綿的內臟組織與器官都是要靠骨骼系統「懸掛」起來,而脊椎正是這些骨骼系統的支架,它上頂著頭顱,下基於骨盆,中間還要支撐軀幹,對人體切切實實地起到一個大樑的支撐作用,試想,如果「大樑」脊椎出了問題,那人體豈不是要散架?

脊柱如何影響我們的健康

脊柱,位於背部正中線上,由七塊頸椎、十二塊胸椎、五塊腰椎、一塊骶椎(由五塊骶癒合為一塊)、一塊尾椎(由四塊尾骨癒合為一塊)組成。其實,它除了是「人體的大樑」,起到支撐、承重的作用,還是人體全身神經的高速通道。大腦和脊髓都是人體的中樞神經,其中,人體有三十一對脊神經分別從脊椎的椎間孔穿出並貫穿全身,調節支配著人體的正常生理活動。大腦(司令部)發出的所有指令,都必須首先通過脊椎,才能傳送到全身各部分;而發向大腦的任何資訊,最終也都需要彙集到脊椎之後才能上傳到大腦。所以如果脊椎這條通道出了問題,你的身體就像沒有了指揮官的散兵游勇,不聽使喚,而大腦也陷入光杆司令的尷尬境地。

脊椎骨是一個中空的管道,椎管內有脊髓、脊神經、植物神經、動靜脈等。人體每個部分的末梢神經,也都隨著骨骼而行,如果骨骼發生問題,尤其是脊柱發生錯位,使生理彎曲改變,該彎的地方不彎,該直的地方卻彎了,身體往往就容易陷入亞健康或慢性病的狀態。例如,脊椎骨位置的改變使椎間隙變小,擠壓裡面的神經,引起一系列的感覺運動障礙和臟腑生理機能改變,造成內分泌功能紊亂,導致多種疾病發生。

前面是從現代醫學的角度談脊柱對人體健康的重要性,而從中醫角度看,脊柱也是大有說道的。

中醫最著名的典籍《黃帝內經》,在描述督脈和足太陽膀胱經的時候,用了這樣的話:「(督脈)起於小腹,出於會陰,延脊柱內上行,經項入腦達頂。」、「膀胱足太陽之脈,起於目內眥,上額,交巔……其支者,從巔入絡腦,還出別下項,循肩膊內,挾脊抵腰中,入循膂,絡腎,屬膀胱;其支者,從腰中,下挾脊,貫臀,入膕;其支者,從膊內左右別下貫胛,挾脊內,過髀樞,循髀外,從後廉下合膕中,以下貫踹內,出外踝後,循京骨至小指外側。」

從這段話中不難理解,督脈和膀胱經這兩條經脈都是與脊柱平行分佈的。按照中醫理論,脊柱就是督脈和足太陽膀胱經的通路,外邪或脊背損傷的刺激可通過經絡的傳遞作用而影響臟腑功能,使其循行所過的組織器官功能失常,從而出現相對應的症狀。

足太陽膀胱經就在脊柱兩側分佈,分別旁開脊柱正中線兩側一點五寸或三寸(食指到小指四指並排為三寸,即本人同身寸)。醫書上說,它所主病症有頭痛、脊背疼痛、腰痛、膝關節疼痛、膝痛、足跟痛等等。這些正是現代醫學中頸椎病、腰椎間盤突出、坐骨神經痛等疾病所表現出的症狀。

督脈,大家就更不陌生了,武俠小說裡面的高人們動不動就打通任督二脈。所謂督脈,其實就是一條運行於人體後背的經脈。它從尾骨的長強穴沿脊柱上行,在腦後的風府穴處進入腦內。現代醫學的脊髓型頸椎病和脊柱脫位等引起的脊髓損傷,均是督脈這條線上的。

換句話說,脊柱健康關係著我們全身的健康。人體從頭到腳的各個部位都與脊柱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對脊柱的傷害會通過神經或經絡傳達到臟腑與四肢。早期的頭痛、頭暈、視力下降、頸部僵硬、多夢、失眠、口渴、心煩、耳鳴、耳聾、胸悶、氣短、肩胛酸痛、腰膝酸軟、全身乏力、反應遲緩、腹部脹痛、小便困難、便秘、腹瀉、肥胖、消瘦、男性陽痿、女性月經紊亂等亞健康、慢性病大多跟脊椎的問題有關。

而同時,當某一器官不健康時,也可以從脊椎骨上找到其異常之處,且直接通過養護脊椎的方法拔除病根。比如腎虛證,是很多中老年人都存在的重大健康問題。人到中年,腰酸背疼、精神不振、容易疲勞、睡不好覺、性慾減退等一系列症狀都找上門來了。脊椎調理為什麼能夠治療腎虛證呢?原來,在中醫理論裡,腎是人體的「先天之本」,儲藏著人體的先天之精和後天之精,而這些腎精能夠化生骨髓——腎主骨生髓,維持人體的生長發育。脊椎調理其實就是通過一個反向刺激的方式作用於腎臟,使腎臟的功能恢復正常,腎陰腎陽和諧平衡,從而改善腎虛的狀況。

通過脊椎調理腎虛的方法:

用掌根推脊柱兩側的膀胱經五到六遍。點按脾俞、胃俞、膈俞、腎俞、氣海俞、腰陽關、委中、足三裡等重點穴,每穴一至二分鐘。拍打督脈五至六遍。

此外,還要兼做強腎健身操和腳心按摩操等運動。通過強腎健身操的鍛鍊,達到活動腰膝,益腎強腰,增強免疫力的作用。同時,也可以多做一些刺激腳心的按摩,中醫認為,腳心的湧泉穴是濁氣下降的地方,經常按摩湧泉穴,可益精補腎,防止早衰,舒肝明目,清喉定心,促進睡眠,增進食慾,強身健體。

在日常生活中,必須講究飲食,才能達到養腎護腎的效果。比如,多喝水,預防腎結石;性生活要適度,不勉強、不放縱;注意勞逸結合,無力疲乏時多吃含鐵、含蛋白質的食物,如木耳、大棗、烏雞等;平日護腎要適當吃板栗、海參、人參、家鴿、韭菜等。

此外,還要兼做強腎健身操和腳心按摩操等運動。通過強腎健身操的鍛鍊,達到活動腰膝,益腎強腰,增強免疫力的作用。同時,也可以多做一些刺激腳心的按摩,中醫認為,腳心的湧泉穴是濁氣下降的地方,經常按摩湧泉穴,可益精補腎,防止早衰,舒肝明目,清喉定心,促進睡眠,增進食慾,強身健體。

在日常生活中,必須講究飲食,才能達到養腎護腎的效果。比如,多喝水,預防腎結石;性生活要適度,不勉強、不放縱;注意勞逸結合,無力疲乏時多吃含鐵、含蛋白質的食物,如木耳、大棗、烏雞等;平日護腎要適當吃板栗、海參、人參、家鴿、韭菜等。

 

本文授權刊登自好的文化/ 韋貴康《養骨就能救命

養骨B養骨就能救命

作者:韋貴康
出版社:好的文化

圖片來源: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