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向語言VS.外向語言
內外向者的說話風格,雖然還不到天差地別,但一些基本的差異,卻讓內向者在和外向者對話時經常覺得居於劣勢或受到冷落。而外向者心中也經常懷有不為人知的恐懼,擔心內向者親切友好的態度,使他們有過於容易達到目標的不真實感。下面的小辭典中,列舉了「兩種語言」之間的最主要差異,以及最容易出現的誤解:
內向者:傾聽時視線接觸
內向者說話時精神高度集中,因此在說話時,他們會垂下眼睛。相反地,傾聽對方說話時,他們的視線則會固定在對話者身上,避免遺漏任何細節。
給內向者的提示:說話時,增加視線接觸的機會;對方說話時,則略微降低視線接觸的頻率,盡量避免眼睛死盯著對方不放──否則會讓外向者有不舒服的被觀察感。
外向者:說話時視線接觸
外向者說話的時候,會特意看著對方,傾聽時視線卻會迴避──這代表他心不在焉。給內向者的提示:為拉回對方的注意力,你可以提高音量,在談話時叫對方的名字或提問。
內向者:依序思考和說話
內向者通常思考過後,才會說出自己的看法。他們沒辦法像外向者那樣善於應對,或不假思索地說出未經深思熟慮的觀點。因此在二者對話的時候,內向者能提供更多的實質內容。
給內向者的提示:並不是每次談話,都必須嚴謹到能直接印刷出版。即使未臻成熟的想法也可能帶來晉升的機會。及早在討論時表達看法,就能提高自己的能見度。
外向者:邊說邊想
外向者大多在說話時發展自己的想法。因此,他們所說的話有時比較雜亂無章,不僅說話的時間比內向者長,發言頻率也比較高,讓人有「他很負責」的感覺。
給內向者的提示:讓外向者盡情發言,因為這是他們思考的方式。請不要吝惜讚美他們的思考成果。當外向者察覺到自己的發言偏離重點時,他們會非常不安。
內向者:拉開距離
內向者需要許多獨處的私人空間,不希望有人逼近。他們樂於站在一旁,避免擁擠或身體接觸。
給內向者的提示:請你留心觀察,自己和其他人來往的時候,是否和對方拉開了很大的距離,比方說和人握手或電子郵件往來時的問候方式。以致於外向者可能因而誤會,將之視為不自信或拒絕他人接近的表現。
外向者:拉近距離
外向者喜歡成為焦點,對於熙攘雜亂或擁擠的人群無感。擁抱、拍拍肩膀或擊掌,都是他們普通的打招呼方式,就像電子郵件中所寫的「誠摯的問候」,只是不具特別意義的習慣,有時在工作場合也一樣。
給內向者的提示:當一個外向者對你表現熱絡,遠超越你對他的程度,那是一種友善的表現,是社交慣例的一部分,八九不離十。
內向者:被動
內向的人期待,有人可以把他拉入談話或至少給他發言機會。給內向者的提示:請定期練習說出自己的觀點,說話不必字字小心。
外向者:主動
外向的人習慣主動找陌生人談話,他們會找個空檔,自然而然地加入,並主動提出想法,有時甚至想到什麼就說什麼。給內向者的提示:對於外向者說的話毋須反覆思量。
內向者:較長的停頓
基本上,聽完對方所說的話以後,內向的人會好一會兒後,才開口回覆,因為他們需要時間消化聽到的資訊,斟酌回答內容。給內向者的提示:對於談話時的停頓時間,內向者覺得剛好,外向者卻覺得太長而感到尷尬不適,請將此點列入考量。
外向者:較短的停頓
如果談話出現冷場,常會讓外向者感到無法忍受。他們會將對方的停頓視為對方給出的信號,暗示他們必須往下說或允許他們往下說。給內向者的提示:請用手勢阻止對方繼續說話,或直接告訴對方:「我還在想……」
內向者:說話小聲
內向者通常不是大嗓門,說話的時候又經常壓低聲音,聲調也比較平淡呆板,無高低起伏,與其生動的內容不成比例。以致於有時應能得到眾人熱烈回應的發言,卻只引起少數人的共鳴。給內向者的提示:如果你家有小孩,請提高音量、抑揚頓挫地唸書給他們聽。這樣除了能帶給孩子樂趣,也能訓練你的音量。
外向者:說話大聲
與內向者相比,外向者說話時大多習慣放開喉嚨嚷嚷,語速也比較快,時而變換音調,說到重點更加重語氣,讓人無法忽略他們的發言。給內向者的提示:外向者本性如此,請不要因此誤會他們。如果你的講話方式能生動一點,會讓交談氣氛更好。
內向者:深入鑽研
內向者最喜歡專注於少數的主題上,進行深入詳盡討論。給內向者的提示:當志同道合的人聚在一起談話時,自然不會有人反對。但請你注意,談話時最忌出現有人不顧周遭反應,只是滔滔不絕自說自話;也要避免出現一臉無聊的人。最好讓每個人都要能參與談話。
外向者:博而不精
談話時,外向者喜歡一直換主題,卻只是停留在表面而不深入探討。給內向者的提示:在社會情境中,膚淺的談話有其功能:涉及的主題愈多,每個人參與談話的機會便隨之增加。
內向者:字斟句酌
內向者說話如其人,顯得謙虛謹慎。客觀上這也導致他們的生活聽起來從不像外向者那麼吸引人。給內向者的提示:如果你滿意自己的表達方式,那請繼續這麼做。如果並非如此,一本同義字字典或許能給你一些靈感,比方說:當你想說「還不錯」的時候,可以用「太完美、好極了、太出色了、我很期待、非常感謝你」之類的詞語。
外向者:用語誇張
對於同樣的工作績效,外向的人傾向用熱情的字句來表達。他們之所以這麼做,其實並不是為了表揚自己的能力,而是因為喜歡鼓勵自己、強調事物的正面意義。
給內向者的提示:請不要因外向者的無恥形容而不高興。請化不快為動力,設法適應同事或朋友的表達習慣。
內向者:如實描述
如果拜託內向者描述社會情境,他們表達得比較精確,如實描述,並不妄加評論。比方說:「湯姆強烈批評馬丁。」這種報導風格公平而令人信服。給內向者的提示:推銷時,可以如實和買家討論商品的優點或你個人的推薦,這樣就很有說服力了。
外向者:進行評價
如果拜託外向者描述社會情境,他們表達得比較模糊,並會加上自己的評價。比方說:「湯姆是個不友善的傢伙。」這種說法的正確性無法檢驗,可能會美化情境或加重事態的負面發展。給內向者的提示:如果類似情形發生在職場上,請你不要因而慌張失措,請先檢視數據。
內向者:書面溝通
為了整理思緒、仔細斟酌用字,內向的人非常樂於用書面形式和其他人溝通。除此之外,工作的時候,他們也不喜歡受干擾,因此偏好用不同步的電子郵件來溝通。給內向者的提示:用電子郵件溝通日常事務,非常完美,但你也不能藉此迴避與人交談。
外向者:口頭溝通
外向的人喜歡說話,並能從人與人的接觸中,汲取能量。因此他們喜歡即時同步的溝通形式,比方說開會或講電話。給內向者的提示:如果想討論實質的工作內容,請避免秘書或電話答錄機的阻擾,直接和樂於用電話溝通的人約定電話會議時間。
「我是一個優秀的廚師。」接受廣播電台的訪談時,慕尼黑官邸歌劇院的經理馬丁‧庫賽吉這麼說道,這是外向者典型的自我評價方式。而德國總理梅克爾對自己廚藝的評價,可就謙虛許多:「我丈夫很少嫌棄我的廚藝。」這兩種評價方式並無好壞之分,但二者之間的差異,明顯可見。
思想自由行
外向者的講話方式和內向者不同,因為外向者佔多數,他們的溝通風格便成了一班說話的標準,但這並不表示外向的溝通方式較有效率。舉例來說,英文是國際性語言,使用起來卻不比德文或日文容易溝通,它並沒有本質上的優勢,只是受到廣泛運用而已。你可以充分發揮內向溝通風格的優點,並像學習第二外文那樣,學習「外向的語言」。至少應該能瞭解並評估外向溝通方式。
冷靜派談判法
似乎很少有內向的人擅長協商、銷售和競選這些事。在我們眼中,只有那些精力充沛,生氣勃勃的外向者,才能成功地透過協商幫自己加薪、影響顧客的想法、實現自己的目標,這些佔多數人口的人已經勝券在握的時候,身為內向者,我們卻還懵懵懂懂,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麼,又該如何完成目標。
表面上看來似乎如此,實際情況卻未必。
實際上,在不施加壓力的情況下,反而最容易讓別人認同自己的看法。想要達到這個目的,需要無盡的耐心和謙虛,內向的人剛好兼具。《十二怒漢》這部電影就像教科書,一步一步地講解,為什麼到了最後,內向的智慧反而比外向的激情獨白更有影響力。靠著內向者不顯眼的優點,飾演第八號陪審團員的亨利‧方達,逐步說服其他團員改變意見、重新審查有罪判決。劇中方達所運用的許多行為和溝通方法,恰好就是內向者的優點:
觀察。當所有的陪審團員齊聚會議室時,第八號陪審團員卻好像不存在似的,站在窗邊充當背景。他沒參與閒聊,反而仔細觀察其他陪審團員。不管是在協商過程或中場休息時,他都默默收集聽到的資訊;和對話者交談時,時而以「嗯哼……」或「真的嗎?」之類的句子反問對方,引導對方說出實情。由於掌握了最多資訊,他得以預估團員之間贊成和反對被告有罪的人數。
獨立思考。第一次表決時,所有的陪審團員中只有第八號陪審團員獨排眾議,主張被告無罪。他的行為展示了內向者的獨立思考得以克服群體的壓力。因此他也能超越個人利益,對他人之事負起責任。
寧靜而以致遠。第八號陪審團員堅決維護的,並不是被告的無罪判決,而是公平且未預設立場的討論。討論過程中,他穩扎穩打,不冒任何不必要的風險,避免激怒其他團員。深思熟慮過後,他才輕聲說出自己的觀點,專注於事件本身,對旁人的抨擊和攻擊性言語聽若罔聞。提出幾個關鍵問題後,原本第一次表決時沒有主見,跟隨多數意見的團員,也不禁深思了起來。
同理心。方達藉著一些小動作,建立對方和他之間的一體感,將最容易爭取到的評審員拉進自己的陣營。比方說,為了緩和氣氛,有個陪審團員將喉糖依次遞給所有的陪審員,而方達是唯一一個領取好意的人,因而與對方拉近了距離。接下來的協商過程中,方達利用個別談話,讓想法已經開始鬆動的陪審員更加動搖。
善用本性。方達終於推翻了論理的關鍵,取得決定性突破。作案凶器據稱是一把罕見的折刀,案發當晚,被告又恰好購買了一把同類型的刀子。在陪審團員的眼中,這樣驚人的一致性絕不可能是巧合──直到方達從自己的西裝口袋中,拿出一把同類型的刀子,證明每個人都買得到類似的刀子。這個場景證明第八號陪審團員已經設想到可能面對的質疑,事先做好萬全的準備。這是內向者典型的作風,我們喜歡避免任何突發狀況。
以退為進的低調。有了突破後,第八號陪審團員又回復了審慎的態度。他不再多說,而是讓其他陪審團員發表看法,卻不知不覺發揮了更多影響力。方達謹慎的態度反襯出對手行為的無理,讓對手受到團體其他成員的孤立。最後,局勢終於開始逆轉。
明確可預期的行為模式。方達堅持維護自己的看法,不受外人動搖。雖然他從未改變立場,卻也展示出願意妥協的態度,表示經過了理性的討論後,如果其他陪審團員仍認為被告有罪,他也會接受多數人的意見。這種堅持讓他獲得了團體的注意和尊重。
大方和解。最後,陪審團作了「被告無罪」的一致決定走出諮商室。內向性格的自我控制,讓第八號陪審團員壓抑內心的勝利吶喊,臉上看不出一絲喜怒。相反地,對於協商過程中曾猛烈抨擊他的陪審團員,他卻是心平氣和地將西裝上衣遞給對方,以示和解之意。
方達展示的是內向協商法的最佳典範:先觀察現場的氣氛、找出弱點所在,接著放慢討論速度、建立同盟關係,此時用事實把對方逼退一步,最後轉變對方的想法。他不曾炫耀勝利,只是當幕後操縱者,推動事情的進展。
思想自由行
協商時,內向者因缺乏演員基因,也不使用暴力手段,以平實的態度取代虛張聲勢的恫嚇,最後效果反而超乎預期。英國學者尼爾‧瑞克門和約翰‧卡萊爾,多年來追蹤四十九個工會代表的協商策略,也得出了同樣的結論。此外,一般的協商者在談判過程中流露的攻擊性,多於有經驗的高手四倍。有經驗的協商者特別注意保持良好的商談氣氛,追求雙贏的解決方案。和平共處的風格能幫你取得優勢。唯一要注意的是,請避免太快讓步!就算是細節也要詳加討論,不可輕易妥協。
──《內向者的成功密碼》首創「內向基因測驗」,將內向者的人格特質分成「雄才大略型」、「書呆子型」、「超級敏感型」和「繭居族」等四大類型,讓我們可以透過簡單的測驗,找出自己究竟是屬於哪一種類型的內向者,並針對內向者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上經常遭遇的問題,提供了最實用的指南,幫助你徹底發揮「靜」其在我的影響力!
本文授權刊登自平安文化/Leise Gewinnt《內向者的成功密碼:首創「內向基因測驗」,找出自己的內向特質,用「靜」爭力改變世界!》
《內向者的成功密碼:首創「內向基因測驗」,找出自己的內向特質,用「靜」爭力改變世界!》作者:Leise Gewin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