敵我之間:一場歷史的思辨之旅3

5269116243_259c71ccc1_z

李斯的背景

李斯年輕的時候,是楚國一個郡中的小吏,用現在的話說,也就是地方政府的小公務員。李斯不願意一輩子做一個地方的小小公務員,用盡一生只為了追求富貴,聰明絕頂的他,靠著擁有極佳的說服力與判斷力,成功獲得秦王的信任,踏上飛黃騰達之路。

李斯人生中最關鍵的選擇

其年七月,始皇帝至沙丘,病甚,令趙高為書賜公子扶蘇曰:「以兵屬蒙恬,與喪會咸陽而葬。」書已封,未授使者,始皇崩。

這年七月,秦始皇到了沙丘,病得十分嚴重。他知道自己快不行了,於是命令趙高寫詔書,準備送去給長子扶蘇。詔書命令扶蘇把大軍交給蒙恬,然後和運送始皇遺體的車隊在咸陽相會,讓扶蘇主持他的葬禮。在封建宗法的時代,主持葬禮的人就是理所當然的繼承人,這也代表始皇要傳位給扶蘇。在這一刻,始皇做出了正確的決定。但正確的決定是否就能獲得好的結果,必須看具體執行的人。

歷史上很多時候,做好事未必有好的結果,關鍵就在於「委之非人」。

始皇這次真的委託了錯的人,他把這件事交給了趙高。因為趙高是「兼行符璽令事」,必須經過他在封泥上加蓋玉璽,才能作為正式詔書發出去。趙高寫好了詔書,也蓋上了玉璽,卻沒有交給使者發送出去。為什麼呢?因為趙高想等等看,看始皇會不會就在這幾天死去,他另有打算。果然如趙高所料,始皇很快的就駕崩了。

秦始皇駕崩了,但他的遺詔和玉璽此時卻都在趙高手中。

丞相李斯決定隱瞞始皇帝的死訊,知道皇帝已經駕崩的,只有胡亥、李斯、趙高和在始皇身邊服侍他的五六名宦官而已,沒有其他任何人知道。隱瞞始皇死訊正是李斯的主意。李斯為何要隱瞞始皇帝的死訊?

當時皇帝在外駕崩,李斯想要避免國家的動盪,從正面來看,這一點無可厚非。問題是,他可以隱瞞天下人,但有一個人他萬萬不該隱瞞。那個人是誰?那就是帝國的繼承人──扶蘇!

李斯為什麼要選擇隱瞞扶蘇?

按常理推想,始皇決定傳位給扶蘇,以李斯和秦始皇的關係,他不可能一點都不知道。而從後面的發展來看,李斯確實知道這一點。但他現在卻以「無真太子」為由,選擇隱瞞扶蘇,你就可以知道李斯心中其實不希望扶蘇繼位。

為什麼呢?因為扶蘇並不喜歡李斯。

試想,扶蘇過去對始皇的種種作為有著諸多不滿,甚至不惜數次直諫。而始皇的種種作為,「斯皆有力焉」!扶蘇怎麼可能會喜歡李斯?而李斯怎能不擔心扶蘇繼位後自己的命運?李斯為了隱瞞死訊,想出一個辦法,那就是將始皇的遺體放在輼輬車中,不讓人見到。

「輼輬」其實就是「溫涼」,相傳這是一種百葉窗式的車子,所以冬溫而夏涼。李斯讓不知情的百官像往常一樣上奏,也像往常一樣將食物送進車中,而由宦官在車中代替始皇批准奏摺、吃掉食物。這樣的計策乍聽之下很簡單,效果卻非常好。原因是始皇在世時,百官也只是接受他的命令,已經許久都沒有人敢提出質疑。這樣的計策所以能瞞天過海,這固然是始皇自己一手所造成的,但李斯懂得趁火打劫,其聰明可見一斑。但自以為聰明的李斯卻不知道,他的用心已經被人看穿了。

高乃謂丞相斯曰:「上崩,賜長子書,與喪會咸陽而立為嗣。書未行,今上崩,未有知者也。所賜長子書及符璽皆在胡亥所,定太子在君侯與高之口耳,事將何如?」

趙高對丞相李斯說:「皇帝駕崩,賜給長子扶蘇詔書,命令扶蘇和運送遺體的車隊在咸陽相會,讓扶蘇主持他的葬禮並立為繼承人。但這份詔書尚未發出,皇帝就駕崩了,現在沒有其他人知道這件事。賜給長子的詔書和符璽都在胡亥手裡,如今決定誰為太子,只在你和我的一句話而已,這件事你認為該怎麼辦?」

是啊!沒有人知道始皇死前指定的太子是誰,只有我們幾個人知道。

李斯前面不是說「無真太子」嗎?趙高就是要告訴他,我們兩個現在說誰是真太子,誰就是真太子,這是多麼大的誘惑啊!此外,這段話中還有兩個特別值得注意的地方:

第一,趙高其實可以直接偽造遺詔,然後對李斯說始皇臨終前立胡亥為太子,但他卻選擇將真話說出來。

第二,這就證明了李斯確實知道始皇打算傳位給扶蘇,所以趙高才不得不說出實
情。

第三,趙高特別強調「所賜長子書及符璽」都在胡亥手裡。為什麼他要這樣強調?

第四,因為他要讓李斯知道,他並不是只有一個人,胡亥已經同意了這件事。

斯曰:「安得亡國之言!此非人臣所當議也!」

李斯的第一個反應是非常驚慌,他說:「怎麼能說出這樣會讓國家滅亡的話!這不是做為人臣所應當議論的事情!」各位看看李斯這個反應,用心去體察他講這句話的語氣和心態。

李斯為什麼這麼驚慌?因為他心中的秘密被人看破了,他根本就不希望扶蘇繼位!而趙高位什麼敢於冒滅族的風險來勸說李斯共謀篡位?正是因為他從隱瞞扶蘇的這件事情上,確定了李斯的異心。以李斯的聰明,他難道不知道趙高在想什麼嗎?他當然知道,因為趙高已經把話講得這麼清楚。他也猜得出來,趙高說符璽跟詔書都在胡亥那裡,是他想改遺詔立胡亥。如果李斯真是忠心為始皇,現在他就應該立刻把趙高跟胡亥抓起來。可是李斯沒有這麼做,他只說「此非人臣所當議者」,各位就可以看出他心中的軟弱和猶豫。

高曰:「……君聽臣之計,即長有封侯,世世稱孤,必有喬、松之壽,孔、墨之智;今釋此而不從,禍及子孫,足以為寒心。善者因禍為福,君何處焉?」

趙高知道李斯的為人,繼續說服他:「……您聽從我的計策,就會長保封侯,並且世代相傳,必會得到仙人王子喬、赤松子那樣的長壽,大家認為你有孔子、墨子那樣的智慧;如果現在放棄這個機會而不願聽我的話,最後必會禍及子孫,將來足以讓你心寒。聰明的人懂得轉禍為福,您決定要把自己放在哪一種環境裡呢?」

是啊,李斯你要把自己放在哪一種環境裡呢?

當年的你,因為一句「人之賢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處耳」,想要改變自己的命運;而今的趙高又用一句「君何處焉」來質問你,豈不正好問中了你的心?

斯乃仰天而嘆,垂淚太息曰:「嗟乎!獨遭亂世,既以不能死,安託命哉!」

李斯終於還是屈服了。

各位從李斯的反應就可以發現,他開始斥趙高為「亡國之言」,然後說「君其反位」,再到「君其勿復言」,再到「斯其猶人哉,安足為謀」,語氣一次比一次軟弱。最後趙高問他:「君何處焉」,這句話對主張「人之賢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處耳」的李斯來說,是多麼的有力,而這正是最關鍵的一擊!於是李斯仰天而歎、垂淚歎息,終於同意參加趙高的圖謀。

李斯這一次嘆息代表了他完全屈服在名利之下,更決定了李斯和大秦未來的命運。

請各位注意這五個字:「既以不能死」。李斯不但喜歡名利富貴,而且他怕死。大凡愛好名利富貴的人都怕死,因為他要活著下來享受名利富貴的滋味。既然不能死,你就只能同意參加這個陰謀了。因為李斯明白,趙高說的完全是真話。為什麼人家敢來說服你?因為人家早就把你的心給摸透了!

回顧歷史最後的結局,李斯最後被趙高陷害送上了刑場,死得極為悲慘,他被判處了五種肉刑,最後腰斬在咸陽市上。所有和李斯有血緣關係的人全部都被殺光光了,李斯這樣的結局悲不悲慘?

但在這裡,想問各位一個重要的問題:

李斯是個絕頂聰明的人物,他也曾經到達了人臣的頂點,多年執掌這個統一帝國中的莫大權勢,為什麼李斯最後會落得這樣的下場?他到底什麼地方做錯了?

有人可能會猜,難道答案就是李斯一心追求名利富貴,所以得到了這樣的下場嗎?當然不對,答案沒有那麼簡單。

世上有幾個人不追求名利富貴?

李斯如果是因為追求名利富貴而得到這樣的下場,難道追求名利富貴的人都沒有好結局嗎?

當然不是!

為什麼同樣追求名利富貴,有人會得到好結局,有人沒有辦法得到好結局?這中間的道理究竟何在?

如果你是一個為了名利不擇手段而每天算計別人的小人,你身邊就會聚集一群為了名利不擇手段而每天算計別人的小人,你覺得在這一群人中,你會有好下場嗎?如果你是一個心狠手辣的虎豹豺狼,你身邊就會聚集一群心狠手辣的虎豹豺狼,你覺得在這一群人中,你會有好結局嗎?如果你是一個宅心仁厚的君子,你身邊就會聚集一群宅心仁厚的君子,那麼就算沒有大利,也絕不會有大害。

李斯一心只想要富貴,為了富貴不惜昧著良心說假話,不惜出賣對你有恩情的秦始皇。你吸引來的,當然也是一心只想要富貴的人,這些人為了富貴,也不惜昧著良心說假話,也不惜出賣別人。

你為了利害可以出賣別人,難道別人就不會為了利害而出賣你?你為了富貴,和這群小人聚集在一起,每天陰謀算計別人,你憑什麼覺得這群小人就不會陰謀算計你?跟這樣的一群人混跡在一起,你怎麼可能會有好下場?天下有這樣的好事嗎?沒有這個道理!

我們究竟要如何才能交往到理想的朋友,讓我們真正趨吉避凶呢?

很簡單,改變你自己!

你喜歡什麼樣的人來做你的朋友,就改變自己成為那樣的人。你改變不了別人,但起碼能改變你自己。如果你能成為一個真正有德之人,你身邊的朋友必然也都是有德之人,那才是真正的吉。你不是有德之人,你身邊來的全是一群小人,一時縱然是吉,終究是要凶終隙末的,這就是人生的選擇。

人的一生能不能趨吉避凶,就看你自己的選擇!

 

本文摘自平安文化/呂世浩《敵我之間:一場歷史的思辨之旅3

213213213213231敵我之間:一場歷史的思辨之旅3

作者:呂世浩
出版社:平安文化

 

圖片來源:uncle-l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