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你為什麼不選擇自信?

business-15498_640

就我這兩年大約五十場的大小演講下來,發現這些台灣的大學生,或是初入社會三年以內的年輕人,在表達自己的時候,他們一直擔憂自己無法太有自信的去發言,甚至有一些小朋友,會直接在問答或私訊時,問我:「到底要怎麼樣才能有自信?」

說真的,這件事有讓我驚訝,因為我一直不認為自信是一件難事,但竟然有如此多的人被困擾著。

然後,我在發現這件事的嚴重性後,開始會去問一些,平常比較不愛發表意見的朋友,還有搜尋一些自信相關的書籍,才理解,為什麼這麼多的資料在分享自信的訣竅時,他們都把重點放在穿搭、思考、心理學、或是鼓勵大家做其他形式上的“自信演繹”,例如練習看著對方眼睛說話,常常照鏡子,對自己說話。

但是,這件事在我眼中,卻非常奇怪。就像是,你要告訴一個不懂愛、不相信愛的人,怎麼朔造愛。在我的理解中,它是不會被朔造成形的,因為愛是你心裡面真心覺得太喜歡、太被感動,而體現出來的,所以形式上應該會因為每個人而有所不同,那怎麼又能鼓勵大家去模仿這個形式呢?

我想這也就是為什麼,人人都擔憂中國年輕人,在很多場合中,比我們台灣青年都更具積極性、與狼性時,我不會太過害怕。因為這些性格被誤會成的絕佳自信,根本在本質上也是不完全正確。

半年前,我有一場新書發表會辦在新加坡,當時來了一半的台灣人,一半的中國年輕人。在最後演講結束時,我跟大家道謝並提及現場只賣唯一十本書後,一群中國人集體往我面前衝,並且很開心自己搶到書,幾乎也都被他們搶完了。當然我還是真心感激他們的支持,但是,舉這個例子,是因為,乍看之下,大家會以為他們是比較自信,是比較敢做、敢爭取的群體。但其實,那樣的行為,是一種心底恐懼的象徵,也是一種內心期望自我被視為優先的排他策略。所以,那些只是他們爭取的手段比較激進罷了。每個人本來在面對自己想爭取的東西,會用不同手段,沒有絕對的對錯,所以,更不應該因此而妄下定論去說,台灣年輕人,相對於內地青年,等於沒自信的一群。

就我自己來說,從小到大,典型獅子座就是愛出風頭,國小開始,在群體裡也是喜歡表現、愛找話題、當個領導角色的人 ; 所以,到了高中,功課成績只有中段班也沒關係,我找到了可以表現的社團,在班上代表的舞台 ; 再到了大學,常去聯誼、交朋友、參加活動、學校競賽與打工,我不斷嘗試熱衷於各種我想做的事。我成了人人(至少身邊的人,或認識我的粉絲)心中那個超有自信又能滔滔不絕的人。

顯而易見的,我並沒有特意培養自己的的自信指數,但是我在成長過程與生活中,不斷的嘗試各種我擅長做的事,還有那些我做了會很快樂且容易有成就感、滿足感的事情。當然,我的個性是比較活潑外向,就容易顯得自信在我身上是可以理解的元素,但那不代表,自信只能用這種單一模式去表現,有些人可以暢談他非常在行的領域,但若只是因為他講話不夠大聲、用字吱吱嗚嗚,你就沒仔細聽到他講這段話,可以講到的深度和不同見解時,不就也小看了自信的深度和意義了?

我強烈認為,自信應該是一種選擇結果,一種你在生活中,選擇自己舞台的結果,而不是用,有、或沒有的意識,這個這麼絕對存在的主義去看。所以,我們應該花更多時間去了解自己,探索內心的渴望與熱情所在,才能找到你該做的選擇,實在不該在一直研讀關於外在如何呈現自信的相關訣竅了。我們的自信表現方式,不該被當前的生活狀態與自己目前所認知到自己的程度所影響、受限,應該要是個呈現自己某一個擅長與熱愛的事物時,順帶表現出來的感受,這些感受在別人中,會是種精神與態度。

於是我回答了這些小朋友說:「你應該要問自己,怎麼讓自己找到適合的舞台發揮,怎麼能讓自己放在自己生命中適合的位置。不管你適合去談論、專研的,是多麼大或至小的事,它都可以是一個重要的事,只是在於你怎麼看待罷了。」

 

(本文獲授權轉載,作者「艾兒莎」,原文點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