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誰,才會遇見誰

你是誰,才會遇見誰

你是誰,才會遇見誰

在網路上,有人這樣提問:「經常性遇人不淑是一種怎樣的體驗?」有網友回道:「人這輩子,誰沒遇見過幾個人渣。但是經常遇人不淑,你就要自我反省一下了。在很大程度上,是我們自己創造了自己的經歷。你是誰,才會遇見誰。」我很認同這個觀點。

把這個觀點延伸到職場,經常找不到「好工作」,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麼,也需要自我反省一下,不是工作出了問題,而是你出了問題。很多時候,並不是我們遇不到更好的工作,而是當那個更好的工作出現時,我們沒能成為更好的自己。

你的實力,決定你的社交價值

我認識一位畫家,他年輕時很窮,畫過油畫、國畫, 卻一直沒有很大成就。他當時的理想很簡單:能夠專門從事自己喜歡的繪畫創作工作。然而,事與願違。畫家這份職業不足以讓他養家糊口,他只能一邊搞創作,一邊在古玩城租了個攤位,靠給小公司、小旅店畫沙發背景畫、題寫牌匾和搞裝修設計謀生。從畫家到畫匠,他遭遇的不僅是心理上的巨大落差,還要四處碰壁、受盡委屈。

有一年年底,這位畫家去一家企業要帳,財務部以各種理由推脫:帳面沒有錢,老闆不在無法簽字……他記不清自己跑了多少次,直到有一次對方煩了,指著他的鼻子罵:「誰叫你來的?老闆不簽字,我能怎麼辦!」他終究沒有在年底要回錢,直到年後,在對方的要脅下,他又贈送了裱框好的「招財進寶」、「八方來財」的字後才了事。他覺得這兩幅字俗不可耐,就像他為了生存不得不委曲求全一樣俗。但這俗氣的人間煙火,又是他不得不面對的。

46歲時,他因一幅國畫成名。他擁有了自己的經紀人團隊。走到哪裡都被人尊稱為老師。50歲時,他開了一家以自己名字命名的藝術館,裡面都是自己多年積累的得意畫作。他出門參加活動,前呼後擁。主辦方唯恐照顧不周:「老師,你想吃什麼、喝什麼?有什麼忌口的?老師這幅字,游雲驚龍、鐵畫銀鉤……」。

畫家不再像年輕時那樣,為了謀生,什麼活兒都接。他說自己為藝術而生,要按照自己對世界的理解進行創作。畫家還是那個畫家,只是世界變得對他越發和顏悅色,這讓他有底氣活出更好的自己。

有次和他談起年輕人的無奈:對工作不滿意,也找不到合適的工作,更是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麼,只能繼續忍受眼前的生活。他說:「在開放的社會,你隨時隨地都會遇到一份好工作,你無法和它並肩同行不是你沒有機會,而是你沒有實力!」畫家這句話道出了一個簡單的道理:你強的時候,你的選擇最多;你弱的時候,遇到的都是壞工作。

實力決定自主權

小辛在一家公司做了四年基層工作,當升職無望、加薪無門時,她毅然選擇了辭職。

她希望下一份工作能向管理職位衝刺,多點技術含量。她很快就找到了一份主管的職位,薪水也比以前高了不少。但問題來了,管理職位意味著承擔的責任也大,她經常加班,不像之前那樣有富餘時間可以陪孩子。她又開始重新求職,工作時間寬鬆的,往往錢給得少,而且多數是重複性工作;工作時間寬鬆、錢給得多、離家近,還要有點技術含量的工作不是沒有,比如企業高階管理或技術牛人,可以不用坐班(按:在指定的辦公地點進行辦公,同時規定無特別事不能長時間離開辦公地點),但她的實力還沒達到。

小辛沒想到求職之路如此不順,6個月內,換了4份工作。有一份工作到職不到一週就辭職了。小辛希望薪水高、工作自主性強,又有技術含量,這樣的工作有,而且不少,但是需要實力來匹配。實力決定了自主權。

無論是工作還是生活,想要一個滿意的結果,最重要的是實力的匹配。如果你的實力匹配不上你想要的東西,就要做減法,找到你最想要的那個東西,其他的則要戰略性放棄。人生最無奈的不是實力不夠,而是你想要的太多,這才是最壞的開始。

要麼提升能力,要麼降低需求

很多人的人生走向是:我用盡全力,終於過上了平凡的一生!那麼怎樣才能遇見更好的自己?要麼提升能力,要麼降低需求。

提升能力

能力有很多種,影響一個人職業成就的能力主要有三種:應變力、內驅力、影響力。

應變力,是指根據外界事物變化,能審時度勢,隨機應變的能力。我認識一個培訓師,在企業做人力資源。有那麼幾年,他所在的企業急速擴張,大批新人湧入,迫切需要有專業人才對新人進行職業化教育訓練,所以他就轉型做了企業的內部培訓師。

後來他慢慢總結了一些培訓方面的方法、套路,並且自己開發了一些課程,於是就辭職去做商業培訓師。雖然都是培訓師,但是兩者是完全不同的。在企業做內訓師時,是站在企業的角度,給員工講職業化塑造。做商業培訓師時,是站在學員(個體)的角度,給他們講如何將「員工職業化」這門課程拿回到自己的企業實行。這個過程,其實就是一個人不斷反覆精進、提升應變力的過程。

應變力可以用在所有的工作步驟上,一個又一個小的變化,不斷疊加出未來翻天覆地的大變化。它是一個人成功轉型、迅速適應環境的法寶。

內驅力,就是推動一個人做事的內部動力,它能給人積極的心理暗示。內驅力對於那些想轉型、想創業的人來說特別重要。因為無論是轉型還是創業,都意味著變化,變化意味著不確定性。即之前你在確定的職位上做確定的事,雖然你會覺得無趣,但有一點:回報是即時的、確定的。這時的你好比一個獵人,你拿上弓搭上箭,瞄準獵物,收入囊中。

但是當我們在職業轉型或者創業的過程中時,回報是不確定的、不及時的。這時的你好比農夫,你在辛勤耕耘一塊地,播種除草,經歷了春種夏長才能到秋收的環節。幸運的話,你會大豐收,但也有可能因遇到「自然災害」而減產,甚至沒收成。

這時,你靠什麼驅動自己堅持下來?如果你認為及時的、確定的收益比較重要,那你可能更適合做個獵人而不是農夫。

影響力,亞馬遜CEO貝佐斯(Jeff Bezos)曾說:「線上與線下世界,如果一個客戶不滿意,他會告訴6個朋友。在互聯網世界,他會告訴6000個人。」在行動網路時代,用戶的負面體驗會迅速傳播,同樣,正面的體驗也會迅速傳播。一個人隨時可以與很多人連結,這讓人與人之間影響力的模式發生了根本變化。人們可以透過各種管道將自己打造成某一領域的KOL(意見領袖),進而實現商業價值。

比如抖音裡的「網紅」,有些人分享美妝、有些人分享穿搭、有些人分享知識等,他們都在透過自己的能量,去影響周圍的人群。在這個時代,想要改變受眾的行為,你不一定要改變他們的觀念和態度,只要增加對他們的影響力就可以了。

降低需求

降低需求不是要人清心寡欲,它的本質是讓你的需求合理化,最終與你的目標匹配。

日本有一位女孩,在過去的15年裡,憑著節儉度日,硬是省出了三處價值千萬的房產。27歲時她接受《幸福!貧窮女孩》節目的採訪。她說,她在18歲時就立下買房的夢想,她希望自己34歲前能擁有三處房產,然後退休。

她只是一個普通的文書處理員,收入不高,也沒有父母的資助,是怎麼辦到的?她的方法是:省錢,降低自己的消費需求。為了省錢,她不買新衣服,穿媽媽或朋友送的舊衣服,撿舊家具用,每天伙食費控制在153日圓(約新臺幣43元,新臺幣與日幣的匯率大約為1:0.287)以內,捨不得買碗就直接拿鍋子吃。

27歲那年,她買了人生的第一處房產。這一房產一千多萬日元(約新臺幣287萬元),有三個房間,她自己住一間,剩下的都租出去。之後的幾年裡,她陸續買下價值1800萬日元的第二處房產,和價值2700萬日元的第三處房產。33歲那年,她提前實現願望,搬到了自己買的第三處房產裡。她計畫將空閒的房間出租出去,租金抵房貸。你看,省錢不是目標,只是她達成目標的一種方法而已。

無論是提升能力還是降低需求,究其根本,當你與外部世界統合時,你的內心才能真正的接納自己。你接納了自己,也就遇到了更好的自己。

以上內容由大是文化授權刊登,未經允許請勿轉載。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刻意學,一年頂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