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工作正在被AI搶走?矽谷先知告訴你:別怕!

你的工作正在被AI搶走?矽谷先知告訴你:別怕!
圖片來源/pixabay

未來,難道真的會沒有足夠的工作給人類做嗎?

我們的確再次聽到了悲觀者和懷疑者一起在唱衰局勢。他們擔憂,自動化將消滅白領階級的工作,就像它曾經摧毀工廠裡的工作一樣;我們的經濟體依靠成長,但成長的時代結束了。種種論調,不一而足。

儘管當前出現了巨大混亂,未來也還會面臨更多問題,但如果社會整體做出了正確的選擇,最終就能挺過難關。短期痛苦非常真實,但我們必須重訂經濟規則,加強社會安全網來減輕痛苦。歷史經驗告訴我們,如果能在不發生暴力革命的情況下過渡,我們有充分理由保持希望與樂觀。

早在1811年,英國諾丁漢的紡織工人就高舉旗幟奮起反抗,破壞威脅到他們生計的機器織布機。他們的害怕是對的,因為後來的幾十年,情況是嚴峻的。機器的確取代了人力,而且社會花了很長時間來調適。

但那些紡織工人無法想像的是,他們後代擁有的衣物比歐洲國王和王后還要多,普通人也能在寒冬吃到夏天水果。

他們也無法想像,我們可以開鑿隧道穿山渡海;可以飛越天際,數小時內即可到達另一大洲;可以在沙漠建立城市,建築物高達800多公尺;可以站在月球,並把太空探測器發射到行星的軌道;還可以消除這麼多的疾病。他們更無法想像,後代子孫能找到富有意義的工作,將上述一切帶進現實。

如今在技術的幫助下,還會發生什麼不可思議的事情呢?

光顧著關注流失的工作是不對的。與其說工作流失了,還不如說是工作轉換和轉型了。Uber和Lyft旗下司機雖然大都是兼職的,數量卻比原先的整個計程車業的司機還多。據我所知,Uber在全球每月有150萬名實際上線的司機;Lyft則有70萬。除了在市場競爭中幾乎壓垮傳統計程車業者外,還為禮車司機帶來了更多客源。

同樣,機器人的使用似乎也加速了亞馬遜雇用人員的速度。從2014年到2016年間,他們倉庫裡的機器人從1,400台增加到45,000台。同一時期,他們新增了近20萬名的全職員工。光在2016年,就新增了11萬名員工,其中大部分是在高度自動化的物流中心工作。

據我所知,包括臨時員工和協力廠商在內,亞馬遜的配送、快遞服務雇用了48萬人,在節慶高峰時還會多加25萬的人力,他們希望雇用人員的速度可以再加快。機器人幫助員工提高產能,使得亞馬遜可以讓更多貨物更有效率的送進倉庫中對應的貨架,減少人員在倉庫中的走動距離,使員工工作更有效率。

機器人沒有取代我們,反而強化了我們。

很多問題待解決,人類不怕沒差事做

創業家哈諾爾曾說:「要理解人類社會繁榮最好的角度,是從問題累積而來的解決方案來看。我們不會沒事可做,除非已無問題需要解決。」但問題都解決了嗎?我不認為如此。為了回應氣候變化,能源基礎設施正面臨巨大的變遷;新的傳染病正給公共健康帶來挑戰;人口金字塔呈現倒三角形,即愈來愈少的勞動人口要支撐愈來愈多的老齡人口;重建城市基礎設施;向世界提供潔淨的水;要替90億的人口提供食物、衣物和娛樂。我們如何在未來讓數百萬流離失所的人安居城市,而不是把他們收留在骯髒的難民營?我們要如何改造教育?人與人之間如何能有更緊密的關懷?

明日的新工作,可能不會以我們熟知的形式出現。請注意哈諾爾說的是「我們不會沒事可做」,而非「我們不會失去工作」。工作是一種人為設置,工作內容由企業和其他機構來管理分配,所以個人必須先申請加入這些機構,才能參與完成工作。金融市場理應獎勵完成必要工作的個人與公司。如今金融市場獎勵的,和經濟真正需要的正背道而馳。

我們已經看到了技術平台如何建立新機制,讓人、組織和需要完成的事情更容易連結在一起,這是一個更高效的勞動力市場。你可以認為這是隨需革命的核心驅動力之一,像是Uber和Lyft,儘管這些平台無法提供穩定收入和社會安全網,但不該忽視它們的巨大作用。

我們需要做的是提升這些平台,使它們能真正服務那些透過平台找到差事的人,而不是倒退回1950年代那種保證雇傭關係的就業結構。

以上內容由天下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允許請勿轉載。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未來地圖:對工作、商業、經濟全新樣貌, 正確的理解與該有的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