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療癒】我們的心可能會碎,但是我們的人生不必隨之停擺

【自我療癒】我們的心可能會碎,但是我們的人生不必隨之停擺(圖片來源:pixabay)

當我們失去至親時,我們周遭的關心與慰問將排山倒海而來,作為我們情緒反應的靠山,讓我們放心。但如果我們之所以心碎,是因為一段浪漫愛情的破局,或是失去心愛的寵物所導致——為了這些事而悲傷的正當性似乎並不被認可。

我們的社會認為,某些類型的心碎根本微不足道,主要的原因之一,是因為我們並沒有完全理解當我們心碎時,我們的心、我們的身體,尤其是我們的大腦,受到的影響程度有多大。但也許,心碎最悲哀的真相就是,當我們陷入最深沉的悲痛時,我們賴以指引自己的那些直覺,其實經常引導我們誤入歧途,而且我們很可能沉溺在那些當下覺得極為「正確」的思想和行為中,但實際上這些思想和行為對於我們的心理極具破壞性。

假設自己必須負責,將帶來危險

如果悲傷的感覺在六個月之後仍然沒有緩解,這可能顯示我們對失落和心碎,已經出現了一種異常反應,這種反應被稱為「複雜性悲傷症(complicated grief)」。有關複雜性悲傷症的研究已經證實,負向認知(negative cognitions)所扮演的角色具有關鍵性的傷殺力。所謂負向認知指的是不正確的想法或信念,這些想法或信念會讓我們覺得自己不好,並阻礙我們以有效的方式重新回到生活常軌。

有些負向認知的型態會比其他型態更具有破壞性,因此更容易使我們面臨衍生出複雜性悲傷症的風險。其中一種型態就是過度自責。像是失去珍愛的寵物時,可能會因為一些情況而責備自己,像是沒有及早意識到牠們的狀況不對勁;或是在牠們彌留之際,沒有陪在牠們身邊……等。與複雜性悲傷有關的第二種負向認知,是對於我們「自己」,抱持極為負面的信念。雖然說,我們大多數的人在被拒絕之後,可能會把焦點放在我們自己的

缺陷上,但是如果太過於吹毛求疵,是有問題的。例如像是說出「永遠不會有男人要我!」以及「我將永遠孤單一人!」這樣的話。

逃避何以壯大悲傷?

我們試圖約束我們的情緒困擾最常見的方式之一,就是遠離那些會提醒我們失去了什麼的人和活動。但迴避這些人、地點或活動會對我們產生巨大的影響,並且使我們的生活整個陷入失序狀態。當一些地點以及人物和我們的心碎事件,有著過於緊密的連結時,我們需要「清除」這些連結,並且重新賦予連結的意義。最好的辦法,就是在各種不同而且特定的情況下,重新造訪這些地方,好讓我們和這些地方建立新的連結。

當我們試圖用新的連結意義,取代那些痛苦的舊連結時,我們必須小心一件事,那就是我們必須避免強化舊的連結。

復原之路,從心出發!

當我們的身體受傷的時候,我們不需要為了讓傷口癒合,而做出任何有意識的決定,因為我們的身體會自動這麼做。但是我們的頭腦優先考慮的是讓我們遠離那些過去曾經讓我們受到傷害的情境。因此,經驗愈痛苦,我們的心智就會愈努力確保我們不會在這種「錯誤」上,重蹈覆轍。

因為這個緣故,我們需要減少我們在逝去的人、事、物上流連的時間,並降低它在我們思想與生活上所扮演的重要性。

重新找回自我

有一個相關的研究發現,有一種變數可以一再預測出分手之後,更健康、更快速的情緒調適。但這卻是大多數人不願意做的事:也就是找到他們失去的寵物(或人)的替代品。講得更白一點,在我們心碎之後跑去約會,或是在我們失去一隻心愛的寵物之後,去找一隻新寵物,這樣的做法可能會讓我們感到不恰當、過早、尷尬、不忠、不明智、不公平,或者根本就是一種錯誤。然而,這樣做被證明可以有效地緩解情緒上的痛苦和悲傷,因為這樣可以減少我們對於失去的人或寵物的依戀。

邁向心碎的復原之路,永遠始於一個決心,那是當我們的內心努力要讓我們陷入困境時,一種繼續前進的決心。眼前的戰役需要勇氣和決心,但也需要知識和意識:

1. 我們必須了解我們的內心如何推著我們,往我們不想要的方向走,並且應該採取一些措施,來應付那些扯我們後腿的不健康衝動和習慣。

2.我們必須要對抗已經上癮的傾向,也就是無論是透過記憶還是憑弔之物,緊抓著我們生活中已經失去的人或動物不放的傾向。

3.我們必須藉著練習自我同情,來重新建立我們的自尊。

4.我們必須採用正念(正念不只是一種冥想的形式,它是一種思考和存在的方式,選擇專注於我們的當下體驗),來對抗我們對於失去的人或寵物所產生的強迫性想法。

5.我們必須體認到我們的生活中所出現的空缺,並且採取一些措施來填補它們。

6.我們必須重新連接到我們的核心價值,這樣我們才能重新了解我們之所以為我們的本質。

我們的心可能會碎,但是我們的人生不必隨之停擺。我們可以在經過足夠的時間之後反擊,並且繼續前進。我們可以控制自己的生活和思想,使自己走上復原的康莊大道。情緒上的痛苦不應該也不必永遠與我們相伴。

以上內容由天下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允許請勿轉載。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不必為悲傷感到抱歉:修復心碎的自我療癒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