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打甜蜜區裡的球

只打甜蜜區裡的球
(圖片來源:pixabay

來自棒球之神的投資理念

巴菲特,股票之神,連續十七年《富比士》全球富豪排行榜第二,關於他的財富故事實在太多。

在巴菲特最受追捧的幾年裡,企業家流行去買一股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的股票,參加每年五月在奧馬哈舉辦的股東大會,聽一天股神對於投資的思考,感受一下財富的氣味,然後去巴菲特著名的沒有電腦的辦公室參觀。

參觀的人往往會被他辦公室裡的一張美國棒球選手的海報所吸引。海報中的棒球選手正準備揮棒,而旁邊是一個由很多個棒球排列成的長方形矩陣,每個棒球上都有一個數字。巴菲特會跟人介紹,這是對他投資理念影響極大的一個人。

一個投資者能從一個棒球手那裡學到什麼?這位被巴菲特放在辦公室裡的人,在熱愛棒球的美國人心中,也許比巴菲特更偉大──他就是波士頓紅襪隊的打擊手泰德.威廉斯(Ted Williams)。

泰德在棒球界的位置,一點兒不比巴菲特在金融圈的低。

他被稱為「史上最佳打擊手」,美國職業棒球聯盟中最後一個年度打擊率在○.四以上的球員4,位列美國《體育新聞》(The Sporting News)雜誌評選的史上百位最佳運動員第八位。

泰德在其影響深遠的教科書《打擊的科學》(The Science of Hitting)中,提出一個觀點:高打擊率的秘訣是不要每個球都打,只打「甜蜜區」5的球。正確地打擊甜蜜區的球,忽略其他區域的,就能保持最好成績。

「要成為一個優秀的打擊手,你必須等待一個好球。如果我總是去打擊甜蜜區以外的球,那我根本不可能入選棒球名人堂。」

他把打擊區域劃分為七十七個,每個區域只有一個棒球大小。只有當球進入最理想區域時,才揮棒打擊,這樣能保持○.四的打擊率。如果勉強去打擊位於最邊緣位置的球,他的打擊率會降到○.三或○.二以下。所以,對於非核心區的球,任其嗖嗖從身邊飛過,絕不揮棒。

這個策略聽上去簡單,實戰運用時其實需要強大的定力,尤其是在重要賽事的勝負關頭,幾萬名球場觀眾的神經就像吊了千噸貨物的細鋼絲,隨時都會繃斷,大家眼巴巴地看著你,希望你擊出安打,這時候一個低球慢悠悠地進入非甜蜜區,像是個唾手可得的好機會,要不要試試看?要是不打,全場噓聲。這時要堅持「只打高價值的球」需要強大而冷靜的內心,以及對於規律的定見。

棒球比賽有兩類打擊者。一類人是什麼球都打,每次都全力以赴,力求全壘打。這需要很強大的力量和體格,很多人甚至服禁藥來提升力量。另一類人則是聰明的打擊者,他們的先天條件不一定好,但是很聰明。他們只打擊高機率的球,也不強求全壘打,只求把合適的球打到沒有防守隊員的地方。排名前十的打擊手,都是後面這類人。泰德.威廉斯顯然是後者中的高手。

高手就是在高價值領域,持續做正確動作的人。

巴菲特從泰德身上學到了什麼呢?他學到的東西叫作「專注於高價值區」。在二○一七年的紀錄片《成為華倫.巴菲特》中,巴菲特說:

投資領域,我在一個永不停止的棒球場上,在這裡你能選擇最好的生意。我能看見一千多家公司,但是我沒有必要每個都看,甚至看五十個都沒必要。我可以主動選擇自己想要打的球。

投資這件事的秘訣,就是坐在那兒看著一次又一次的球飛來,等待那個最佳的球出現在你的擊球區。(很多時候)人們會喊──打啊!

別理他們。

巴菲特和比爾.蓋茲很早就是好朋友。比爾.蓋茲的父親邀請巴菲特共進晚餐時,讓他們倆玩了一個遊戲──在手上寫一個對自己影響最大的詞。兩個人的答案竟然完全一致:Focus(專注)

巴菲特在紀錄片中還說道:

股票的確有一種傾向,讓人們太快太頻繁地操作,太易流動。人們很多年來發明了各種篩檢程式來篩選股票。而我知道自己的優勢和圈子,我就待在這個圈子裡,完全不管圈子以外的事。定義你的遊戲是什麼,有什麼優勢,非常重要。

所以,即使巴菲特認識比爾.蓋茲多年,能夠拿到第一手的公司內幕消息,巴菲特也從未投資微軟,因為當時網路公司在他的能力圈以外,即使有看上去很好的機會,他也不擊球。

股神巴菲特的投資理念:只投資高價值、可反覆運算、有護城河的公司,其他的不看;不求短期獲利,只看長期獲利,盡量少動。棒球之神泰德的理念則是:只打擊進入「甜蜜區」的球,不求全壘打,但求結果最優。

看上去巴菲特和泰德採用的是世界上最穩妥、最保守、動作最少的打法,但偏偏這兩個人是全世界最強的進攻者──一個是投資界賺錢最多的投資人,一個是棒球界年度打擊率最高的選手。

高手都在持續做那些「更少但是更好的事」。

大蛇的戰略

亞馬遜流域,有種叫作森蚺的巨蟒,是全世界最長、最重的蟒。成年的森蚺能長到三十英尺(約九公尺),三百磅(約一百三十六千克)重。如果這傢伙完全伸展開,有兩輛小汽車那麼長。

更厲害的是森蚺的強壯,牠全身有一萬塊肌肉(人類有六百三十九塊),簡直是條肌肉箭。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人類的健美冠軍就相形見絀了。

如果你被森蚺纏上,森蚺能產生每平方英寸九○磅(約六.四千克)的壓強,相當於在你胸口(25cm×25cm)上停了輛四噸的卡車,你會聽到自己肋骨折斷的聲音。一九九七年電影《大蟒蛇:神出鬼沒》就是以森蚺為原型拍攝的。

總之,這種蟒是亞馬遜雨林裡的大神,站在食物鏈頂端。

森蚺讀起來不順口,我們就叫牠大蛇吧。王熙鳳說「大有大的麻煩」,大蛇也有。一般的食物都餵不飽牠,牠需要大型獵物,但大蛇的巨大身體,又不允許牠追逐太遠。

大蛇發展出來自己獨特的捕食方式。牠先找准樹蔭邊的水源──這是水鳥、龜、鱷魚頻繁出沒之地,盤在樹下,一動不動,靜靜等待獵物上鉤。

剛開始,周圍的小動物都看得明白──哎呀,這是蛇啊,不去不去──沒有任何動物敢靠近。一天、兩天、三天,牠一動不動,樹葉掉在大蛇身上,苔蘚慢慢長出來,蓋過了大蛇身上的味道。

三天、四天,開始有蟲、鳥在牠身上跳來跳去,甚至有松鼠就落在牠嘴邊,只要張開嘴就能吞進去,飢餓的大蛇還是一動不動。這時,小動物慢慢開始接近,心想這也許就是一個形狀像蛇的木頭吧。

潛伏到第十天,幾隻年幼的水鳥大著膽子到水邊喝水,好奇地看著這堆有點兒像蛇的木頭。還有幾次,有一頭調皮的斑馬甚至輕快地從牠上方越過,但大蛇還是一動不動。大蛇在等什麼呢?等一個巨大的機會。

直到有一天,也許是一隻羊、一頭鱷魚淡定地走到水邊,背對著牠,毫無防備,鱷魚的尾巴就在牠的鼻子前晃動──時機到了!

大蛇,這條盤踞十多天的大蛇,像一根粗大的黑色彈簧一樣突然躥起。鱷魚的肌肉剛繃緊想逃脫,卻已被黑色巨龍般的鱗片捲在了中間。

大蛇開始緩緩地施展牠的恐怖絞殺。很快,鱷魚的血液停止迴圈,不再掙扎,被大蛇一口吞下──這食物能讓牠生存一個月。牠找到一個水邊的樹蔭,盤起來,慢慢消化,等待下一個獵物。

我不經意間看到紀錄片中的這個細節,驚嘆於這條大蛇的戰略。

大蛇顯然不知道自己用了什麼「戰略」,但億萬年的自然選擇讓牠找到了最合適的打法。大蛇的戰略很清晰:

●找到甜蜜區:水邊大樹旁,耐心等待;
●戰略性專注:只盯著大型獵物,戰略性忽略小動物;
●等待機會:用最不取巧的方式攻擊──絞殺。

這個打法和巴菲特、泰德的方法何其相似!

至今我們已經看到,投資界、棒球界以及自然界的三個頂級高手,都選擇了同一種戰略,我稱之為「高手戰略」:找到高價值區,戰略性專注,用最有把握的方式取勝。

以上內容由平安文化授權刊登,未經允許請勿轉載。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躍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