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下流時代,也要做幸福老人:利用共享生活創造老後幸福

在下流時代,也要做幸福老人:利用共享生活創造老後幸福(圖片來源:pixabay)

寂寞的上流老人、想買卻買不起的下流老人

首先,針對以下問題「你是否對將來的生活感到不安?」不意外地,資產愈少的高齡者,感到不安的人也愈多。相對地,資產在三千萬日圓以上的高齡者,未感到不安的人數較多。

不過,進一步詢問他們具體上抱有什麼樣的不安,所有高齡者回答的順序大多都是「生病」、「失去活動能力」、「生活資金不足」、「遭遇地震、水災、火災等災害時的應變」、「配偶的照護」、「與配偶死別」。

但是,只有「生活資金不足」這一項會隨著金融資產不同而有差距。生病、災害、照護、死別都沒有差別。可以說人對於「生老病死」的不安是沒有條件差距的。不管多有錢,最終皆免不了一死,只有這點是人人平等。

不管資產多寡都要花費相同醫療費的不平等現象

不過,若從不同金融資產族群來看,針對生活資金不足這項因素,資產兩百萬日圓以下者有百分之六十六的人感到不安,資產一千萬到兩千萬日圓者當中有百分之三十八,資產三千萬到五千萬日圓者有百分之十八,資產在五千萬日圓以上者僅有百分之九的人會感到不安)。

另外,關於以下問題「過去一年內,總共花了多少住院費、治療費、買藥費、復健費」,則不因金融資產多寡而有不同。也就是說,不管擁有多少資產,所花費的醫療費用都是一樣的。也因此,生活資金不足更成為資產較少的高齡者更加不安的要因。因為如果生病,大半收入就得要花在醫藥費上頭。

正因如此,就如同前文所述,有許多高齡者都希望年收至少能再增加五十萬、一百萬日圓。

四十幾歲時的重大傷病是否為貧困化的原因之一

針對男性,探討以下因素「四十歲後曾因重大傷病而必須一邊看醫生、做療養,一邊工作」、「四十歲後曾因重大傷病而請一個月以上的病假」、「四十歲後曾因重大傷病而辭去工作」與幸福程度之間的關係。此項探討源自於假設因為疾病而影響到收入及資產形成。

統計結果發現,有關連性的是目前的年收入。年收一百萬日圓以下的男性有多達百分之十九的人「四十歲後曾因重大傷病而辭去工作」。因為長期的入院、療養而打亂了人生節奏,導致收入減少。

但是,年收六百萬日圓以上者當中有百分之十六的人「四十歲後曾因重大傷病而必須一邊看醫生、做療養,一邊工作」。果然,會成為上流者,要不就是個性較為堅強,要不則是身體本就強壯。

幸福老人不希望死後為家人帶來負擔

關於往後人生,有百分之七十一的高齡者認為「若病重,不需要勉強救治延命」,有百分之六十二的人「希望盡可能不給孩子帶來困擾」,其次有百分之五十八的人「希望辦個只邀親友的簡單葬禮」,有百分之五十四的人「不想活這麼久,希望走得突然」。

從回答比例來看幸福者與不幸者的差異,幸福老人回答「希望不給孩子帶來困擾」與「想要在家迎接死亡」的人較多。相反地,不幸老人當中較多回答「不想活這麼久,希望走得突然」,感覺有些厭世。

若觀察自由回答的內容,像是「輕鬆以待」、「只能聽天由命了」、「忠於自我地過生活」、「隨心所欲地活下去」、「不需要辦葬禮也不需要墳墓」、「Tomorrow is another day.明天又是新的一天。」、「若能過得如意便滿足了」、「活得自然」等等,展現出這批戰後嬰兒潮出生者的價值觀。另外,也有人回答「要致力於興趣」、「要去做自己想做的事」、「若有餘力,想去國外生活」。

對墳墓的看法隨著幸福程度而有差異

關於後事的處理方式,統合男女兩性的意見後發現,有百分之三十六的人回答「會埋在家族墓地」,百分之二十一的人「會埋在夫妻兩人新買的墓地」。我想是因為這群人以團塊世代(一九四七到四九年出生)居多,因此回答「家族墓地」者多,「新買的墓地」則少。但是,若只看未婚者,則有百分之五十八的人回答「家族墓地」,喪偶者則有百分之四十八。

另外,以性別、不同幸福程度分別統計,無論男女,有高達四成的「幸福者」回答「家族墓地」。在「幸福」的男性以及「不算幸福」的女性當中,有兩成多的人回答「夫妻新買的墓地」。在此也可看出,在受訪者幾乎都是團塊世代的情況之下,擁有夫妻兩人墓地的占比並不多。

接著,有百分之十八的不幸男性希望以散骨(將骨灰撒向山、海等自然葬)方式處理,不幸女性希望採取樹葬的人也有百分之十八。另外,有百分之二十二的離婚者希望選擇散骨,回答「正在考慮其他墓地」的人也有百分之十七,比例算滿高的,雖然樣本數較少,但還是可作為參考值。特別值得注目的是,有三十三百分之的離婚女性回答「正在考慮其他墓地」。

另一方面,離婚男性當中有半數人「尚未考慮這個問題」。無論男女,離婚後變得較難選擇傳統的家庭墓地。今後更加需要研發出新型態的墳墓以及葬禮。

單身者增加,產生「墓友」的需求

話說回來,「其他墓地」是什麼意思呢?正當我想著回答者應該也不知道這個選項是什麼意思就選了吧,在新年的報紙廣告欄當中發現了有趣的東西(下一頁)。那是寶島社的企業形象廣告,女演員樹木希林仰躺在被草木花朵環繞的溪流之中。設計概念取自英國畫家約翰.艾佛雷特.米萊(John Everett Millais)的名畫《奧菲莉亞》(Ophelia),夏目漱石也在《草枕》書中提及此畫。

文案寫著:「至少在死去之時,讓我隨心所欲吧。」的確,應該有許多人都嚮往著能像這樣自由地承載於美麗的河流之上而死去。主題曲應該就是美空雲雀的〈川流不息〉吧?

現在似乎衍生出了「墓友」這個詞。意思是以死後埋葬在共同墓地為前提的交友關係。不只是宗教團體,企業及非營利組織等團體都開展了共同墓地的經營領域,人們會呼朋引伴一起報名申請共同墓地。像這類的墓友,通常都不是有血緣關係的親戚,而是像在社團等地方認識的同輩夥伴(離婚老人、無子嗣老人或是單身者等等,以上定義參照維基百科)。

以上內容由時報出版授權刊登,未經允許請勿轉載。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在下流時代,也要做幸福老人:利用共享生活創造老後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