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係有問題,就表示應該結束了?

關係有問題,就表示應該結束了?(圖片來源:stocksnap

身處一段關係卻遇到多少免不了的負面情況時,許多人都會自問,這段關係真的是他們想要的嗎?

但是,就算考慮離開這段關係,我認為,我們也必須看看哪些需求有獲得滿足,而哪些需求沒有?這段關係中有多少成分難以忍受,又有多少可以忍受?有多少是正面的,又有多少是負面的?

需求一旦獲得滿足,和問題相較起來就顯得微不足道。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Abraham Maslow)提出需求層次理論,從最基本的需求一直到更高層級的人類經驗,他指出,我們如果一次面臨好幾項需求,最基本的需求就顯得最為迫切,直到該項需求滿足為止,然後輪到下一個需求變得迫切。他也說:「需求一旦滿足,就無法成為激勵因子(motivator)。」

換句話說,一項需求若獲得滿足,就再也無法激勵我們做任何事。事實上,我們人類只要需求一被滿足,就不太會再感覺到那份需求。我們常常說不需要某樣東西,真要老實說起來,我們還是有需求,只是那個需求此時此刻被滿足了舉個例子吧!假設有個士兵跳傘降落到錯誤地點,迷失在沙漠裡,他四處遊蕩沒有任何糧食,就這樣過了一天左右,然後獲救了。他即刻需要的第一樣東西就是──水。

水常常被認為是最基本的生理需求。需要水的時候我們會注意到,然後說:「哇,渴死我了!」然後喝點水。但是就我印象所及,從沒聽過任何人說:「你知道的,我現在不渴,我已經一天都沒口渴了。以前年輕時,我老是口渴,可是現在啊!我再也不像以前那樣口渴了。」

喝完水之後,我們這位士兵下一個注意到的需求就是食物,然後是休息,他並沒有把接下來的一整天用來思考他怎麼不再口渴了,而是開始思考他有多餓,然後就是他有多累。

他不再有意識地辨識已經獲得滿足的需求。

這個觀念,對於經營關係至關重要。當我們感覺到尚未滿足的需求益發惡化時,通常不會去清點那些已經獲得滿足的需求。再來看看這會如何影響我們的關係,就瞧瞧這位男士的人生吧!姑且稱他為山姆。

山姆是間大型商店的經理,多年前,他與第一任妻子締結連理,他們育有兩名子女,住在一棟擁有三房的屋子裡。在這段關係中,有許多美好事物,山姆甚至還有一艘船,以及一家射擊俱樂部的會員身分。他喜歡老式槍枝,自己也有個兩三把槍。他和妻子有共同的朋友,而且互相尊重。然而,山姆並不覺得自己的性生活幸福美滿,且他非常在意這件事,最後離開了他的妻子和孩子。

山姆相信,只要他能得到一段充滿愛的美好性關係,一切就會完美無比。終於,他遇上一個對象,得到一個非常愛他的性伴侶。可是後來,山姆卻差一點自殺──因為一旦那個需求獲得滿足,性關係就變得相對不重要。現在只要他想要,隨時可以得到性,但以前對他很重要的其他許多東西,如今都已一去不回。他的孩子再也不在身邊,而他和新任妻子之間沒有那麼多共同朋友,也沒那麼彼此尊重;他失去了從前擁有的物質享受,好比他的船、他在射擊俱樂部的會員身分,山姆的槍現在全放在地下室裡面,他也沒有地方可以射擊。

為了滿足一兩項需求,山姆放棄了其他的一切,落得住在一間小小公寓套房的下場,失去了許多讓他感覺舒適的東西。

山姆的經驗告訴了我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我們常常不去檢視已經獲得滿足的需求,或是細數自己多麼幸運。細數自己的幸運,就是以某種務實的眼光,時常檢視自己有哪些需求已經獲得滿足。

評估關係

假使我們開始思考是否要放掉一段關係,我建議先採取以下幾個步驟:

首先,我們看看這段關係面臨什麼問題;再來,我們決定自己容忍的底線在哪。人通常在某個底線以外,會覺得這段關係無法忍受。而在那底線以內,則覺得可以容忍。所以,我們必須先決定這些問題是落在舒適線之外,還是舒適線之內。

尤其,我們大多數人在童年時不曾學習過,如何滿足和評估我們的需求及欲求(共同依賴的第四項核心症狀),很可能需要諮商師給予一些幫助,來評估和回答這些問題。

這段關係是否在肢體、性、知性、靈性與情感上都夠安全?我在這些方面是否受到攻擊?我不認為待在有肢體暴力的關係中是明智之舉,暴力可能急速加劇。在肢體暴力出現第一個徵兆時,就要立刻採取行動,以確保其他家庭成員的人身安全。

另一方面,是否要待在有情緒虐待的關係之中,就得仰賴個人的主觀判斷了。我想,這要取決於伴侶情緒虐待的情況到底有多嚴重,以及個人的界線到底有多完整。

情緒虐待的光譜範圍寬廣,舉個例子,伴侶或許站在我們旁邊(侵犯我們的肢體界線),對我們用力尖叫,或是殘忍諷刺地嘲弄我們(侵犯我們的情感界線),並且日復一日,這是光譜上嚴重虐待的那一端,從某些角度來看,甚至比肢體虐待更嚴重。但在光譜上比較不嚴重的那一頭,伴侶或許用一般的音調,對我們的廚藝說些很難聽的評論,人則站在可接受的距離之外。只要我們擁有堅強的界線,以及堅強的自尊感,我們或許能夠容忍這種程度的情緒張力。
我們每一個人都必須得到自己需要的幫助,才能看穿我們的「否認」,並且決定個人的容忍底線到哪裡。

再來,我相信回頭檢閱這段關係中所有令你滿意的事物,甚至令你快樂的事物,會很有幫助。舉例來講,一對夫妻或許覺得在共同養育孩子方面,或是處理財務問題上面,他們非常契合。他們或許覺得,兩人的社交生活非常令人滿意,或是他們能支持彼此的工作。

在這段評估的期間,每個人都會慢慢擬出一張清單,列舉正面事物,或是在舒適線以外的事物,同時也會列出落在舒適線以內的事物。

經過這些步驟之後,針對那些難以忍受但還趨近舒適線的議題,大家就可以開始協商;每個人都會問對方:「我們可以開始處理這些問題嗎?這些是否可以協商?」

然後,在評估問題並且嘗試協商這些一度視為難以忍受的區塊後,就能獲得更多資料,用以判斷是否要留在這段關係裡頭。

以上內容由遠流出版授權刊登,未經允許請勿轉載。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當愛成了依賴:為什麼我們愛得那麼多,卻被愛得不夠?